巴郡,鄉下。
十二歲的江狗兒第一次挑起擔子去郡城口販魚。
古時巴郡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本是個宜居的好地方,可惜水患頻發,常常是種下去的糧食沒多久就被淹,根本沒法定居。
巴郡這片土地上的先人們,沒有因為此地的水患生出退意,而是集結人力,鑿巫山,開三峽,最后又人工挖出了兩條河,使多余的岷江水穿過平原匯入東邊的沱江,自此,巴郡先人才得以陸居種田,繁衍生息。
再后來,秦國征服此地,除了修建溝通兩地的棧道,移民,還興修了新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不僅防洪,還能灌溉千里,自此,因田地肥美,水源充沛,氣候適宜的緣故,本地農人生活相較于其它地方極為富足,至西漢時,僅巴郡人口,就達到了四十萬之多。
充足的人口帶來了發達的經濟貿易,除了本地之間門的商品流通,即使巴郡周遭有天險阻礙,外來的商人也是絡繹不絕。
不過,這些繁華和江狗兒沒有多少明面上的關系,至少那些商人帶來的華麗錦緞、金銀器皿,帶走的麂皮、白蠟、虎骨豹骨別說摸一摸,看都沒有看過。
但暗地里,江狗兒這樣的人家,還是在這樣的繁華中得到了幾分好處。
若非家中變故,農家不會放一個半大孩子獨自出來販魚,江狗兒就是如此,他父親前些天下河網魚時,意外觸礁,劃傷了腿,現今直接走不了道了,這才讓家里年齡最大的江狗兒過來販魚。
而巴郡充足的人口,也能夠撐的起長期販魚的肉食市場,這使得即便是江家的頂梁柱短期內倒下,家里人雖然都憂心忡忡,但看著還有捕撈的魚售賣撐上一陣,也不至于如天塌下來似的,惶恐不安,生怕這個家從此就要散了。
只是對于江狗兒來說,父親的腿傷還是件讓人開心不起來的事情,再加上第一次一個人出門,即便是跟著父親打撈販魚的兄弟,心里還是緊張不已,生怕自己的魚賣不出去。
思慮深,年齡小,又擔著重物,不懂得省力走的江狗兒半路就撐不住了,同行的三叔不敢耽誤時辰,將他擔子里的魚用草穿了,再放到自己擔子里,減輕重量,這二人才在霧散盡之前,趕到郡城門前。
巴郡多霧,大霧一起,周圍什么都模模糊糊的,和半瞎了差不多,這種情況下,城門卒很難保證有什么人借著大霧藏點東西,又或者偷偷摸進城內,于是在霧散去之前,城門直接不會打開。
城門不開,販婦走卒乃至運貨的商人卻不能晚到,不然等巳時半十點左右霧逐漸散去,在加上進城趕到市坊,一天差不多就要過去,其它什么事兒都做不了了。
霧氣隔絕視線,卻不像夜晚那樣伸手不見五指,腳底和三四米外的路總還是能看清楚的,走慣路的,又或者是有熟知路的老人帶著,無論是本地人還是行商,還是能早早的趕過來,在城門口等著開城門的。
第一次來城門口的江狗兒,打眼就看到了大量的行商車隊和人群。
他喘著粗氣,終于能將沉重的擔子卸了下來。
人太多,拉車的馬、牛時不時的抖動一下身體,同時發出著令人煩悶的叫聲,準備被帶去城里宰殺販賣的雞狗豬控制不住屙尿,糞臭味極重,非常惹人厭惡,偏偏帶它們來的主人想快點進城,都想往城門口擠。
要是換個地方,指不定就因為這起了爭執,再不濟,城門口也得被常年遺留的糞便弄的臭不可聞。
好在巴郡郡守是個注意民生的好官,頗具創意的在城門口規劃出四條并行道,兩進兩出,其中一條專門給送牲畜的人走,條件是他們要在離距離城門口三十米外的位置排隊等待,這處禁止旁人過去,待人走盡了,再讓城旦們每日清理。
如此一來,城門口的味道還算在人容忍范圍內。
魚雖不會屙尿,可魚腥味也算不上多么好聞,再加上要趁鮮吃,早點排隊等進去才是,江狗兒的三叔沒四處看,招呼著他再多走兩步,去那邊排隊等著。
十來米路的距離,江狗兒正打算咬咬牙跟過去,還未走,便聽得三叔突然疑惑的說道
“哎,今天這些人怎么這么少不排隊,去那邊聚一起作甚”
有了三叔的話,江狗兒這才知道不對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