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刺史,城內軍力遠少于匈奴四萬大軍,今日觀匈奴行事勢在必得,恐明日攻城也將極為剛猛,正軍困乏至此,恐撐不了多久,備軍同理,恐怕,要更早的讓民夫上了。”
正常情況下,讓民夫上是很正常的選擇,只是衛青下的軍令,是讓在公孫敖率兵到達后,讓他們再大規模啟用這些經過簡單訓練的農夫向外搭弓射箭,營造出城內有大量守軍埋伏對方的假象,而過早啟用,怎么前后行軍迷惑對方
不用,城極有可能要破,用,便無法完成軍令,前后皆是死路的選擇讓韓盈陷入沉默,良久,她開口道
“軍令如山,不可輕違,公孫敖從下縣趕來不過半日,最慢明日末時便能到達,我等還是要盡力撐到那
時即可。”
郝賢忍不住握拳“可若是撐不住呢”
“盡力撐”韓盈抬頭“我亦可于城墻之上鼓舞士氣”
“你”
郝賢只覺著對方簡直無法溝通,他咬了咬牙,直言道
“上谷郡城周圍無可布防之處,那白羊王又率四萬大軍而來,公孫敖區區五千兵力,趕來不說人困馬乏,就這點兵力,如何包圍匈奴大軍就算是將他們嚇退,原路返回,從邊關到上谷郡這條直道周圍也無地形之便,衛將軍手中不過萬余兵力,如何圍困四萬匈奴大軍頂多不過是擊敵于半退,此等效果,和先防守城內,等他與公孫敖合圍有何區別”
如果衛青是普通將領的話,那郝賢的判斷沒有任何失誤。
軍事戰爭中,如果想要形成包圍圈,那包圍方的兵力至少與被包圍方同等,乃至更勝于對方才行,不然稀少的人數不是形成不了包圍圈,就是一排人墻和紙糊的一樣,一下子就能沖過去,甚至在包圍的時候,也需要很多條件,畢竟敵人可不會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被包圍,兵力,機動性都不占據優勢的情況下,衛青和公孫敖兩人合力都做不到包圍。
在做不到包圍的情況下,這場戰役便成了單純的以少對多,雖然后世能數出許多以少對多的戰役例子,但如果將所有的戰役一起統計下來,那成功者其實寥寥無幾,畢竟出名,本質上是因為稀缺,爛大街的事情誰還會傳
以少勝多本來就險,有限能成功的,很多時候也是依靠了地形的便利,萌盡量壓縮敵方可與己方交戰的兵力,就像是只能并排走四個人的巷子里,敵軍就算是往里面塞了一萬個人,真正能對決的也就是頭前的兩三排人,加起來也就十個左右,而己方只需要前后一堵,用不了多少兵力,對方自己就能踩踏、餓死大部分士兵,這也是山谷行軍危險的原因。
有地圖,有將軍級別的啟蒙講解,還有后世零零散散的知識點,韓盈的軍事能力不說能上手指揮,但至少也能達到趙括紙上談兵的水準,同樣有判斷力她,也想不到在沒在任何地利之便,兵力不足的情況下,衛青要怎么與匈奴廝殺,取得勝利。
韓盈盯著郡守郝賢,逐漸握緊了袖中的拳頭。
上谷郡城中她是最大的上官,軍令都是傳到她手里,而衛青給她的軍令中,在強硬的,必須要達成抵擋住匈奴大軍且在公孫敖到來后在讓民夫大批量做為埋伏備軍涌的要求外,還有一份在如果不敵時,也可以讓民夫上的第二道軍令。
戰場上留個備選計劃并不足為奇,但衛青能那么布置,肯定有他想要達成的戰略目標,這備選必然是下之策,不然他直接帶人襲擊過來就是了,更何況,誰又能說兵力不足又沒有地利之便的情況下,衛青不一定大勝呢己方的武器,更好防護的盔甲,還有能穩定身形,讓騎兵空出手使用長矛的馬蹬,和那如臂所指的組織力和服從性,對方潰散而逃的情況,都能給這場拼殺增加勝利的砝碼
只是
若是選錯,那便是萬劫不復了
。
是要衛青那不能確定的勝利,還是城中數十萬人的性命
想看學做飯的兔子寫的學醫救不了大漢基建第384章匈奴攻城嗎請記住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