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盈沒想到還有這么件事,自己納入羽翼下的人被欺負,自然要報復過去
“可用得著我出手”
看她模樣,顧遲便明白對方不在意血親之間相隱的行徑,而是更在意他,這讓他心中不由得多了幾分歡喜。
“不必勞煩尚院,我自己來即可。”
“我不知你那文章如何,只論這兩日所做,與儒家似乎沒太多關系”
親自動手也的確更痛快一些,韓盈沒有阻攔,只是提點道
“陛下所設太學為宣揚儒學所用,招收學子也應如此,若你當年所作文章與此無關,那被舉薦入學可能會有些許別的隱情,你可先打聽一番,理清其因為何后,出手才不會留有后患,否只會則圖生爭執,讓對方有咬死不承認此事的機會。”
在這方面,顧遲的經驗顯然不如韓盈,她一提,顧遲才反應過來,自己當年啟蒙的是黃老,并非儒學,那篇文章是因為他困于家中,無法外出見識這世間,憤慨之下,假托尋仙之名,寫幻想天地綺麗盛景,與儒學并無關系,被那位博士欣賞,舉薦太學的確有些不合常理。
所以當年的情況,又是怎么回事兒呢
顧遲起了探究的心思。
其實以他現在的地位與實力,想調查這件事情難如登天,但當韓盈愿意借給他一部分人手,韓羽又將顧琬收為弟子后,想要查明當年的真相,又突然變得極為容易起來。
很快,顧遲就理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當年之事的確有些取巧。
雖然陛下喜好儒學,并在逐步更替朝中堅持黃老的大臣,但整個過程肯定是循序漸進,耗費數年
才完成的,而在這當中,被替換的其實只有領頭的那幾個大臣,以及一部分提拔上來的儒生,剩下的大多數官吏,其實是從舉著黃老變成了舉著儒學而已。
這些人的本質為官,對待學問如同工具,哪種有用,哪種好用就用哪種,甚至從更早之前,就已經有人道、儒雙修,而且學問還不低。
而太學雖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宣揚儒學,但初設時,因為草創和其他諸多因素,并沒有全部的任用民間某一流派儒學大家過來教習,而是博眾家之長,也就是在多個勢力與流派中選擇,其中就有這位欣賞顧木的秦博士。
他早年道儒雙修,并不敬鬼神而遠之,甚至還好一些老莊,所以對顧木尋仙頗為欣賞,而陛下雖然摒棄了黃老,開始推崇儒學,可沒有連帶著這些仙鬼之事一同摒棄啊,反倒是更注重祭祀各地鬼神,招他進來,若是能繼續精進,未來說不定頗有大用呢。
可惜,后面顧木寫的文章與尋仙相比相差甚遠,再加上其他博士的影響,很快,顧木的文章便出現了奇詞僻字,各種典故,越發的匠氣,讓秦博士嘆息。
只不過,文章平庸匠氣,是按照文壇天才們的水準來比的,顧木的學問在太學中能占個中游,放外面也能吊打不少學子,不然當初也沒辦法瞞過秦博士,也正因為此,他便一直在太學常讀下來。
將這些理清楚,顧遲很快意識到,韓盈提到的還真沒錯,他不能直接指認顧木拿了他的文章頂替。
一來,是此事時間久遠,當時顧遲又被困在家中,手中沒有明確的證據來證實這點,而兩人在那篇文章上,水平又有些相近,顧木不是大字不識一個,寫不出來,只是寫不了那么好,那他說是靈感并發,偶得此文,也能讓大家相信,爭執起來,很難說博士和太學生更信誰。
其次,便是太學內部這些博士們,也有著利益紛爭,也就是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不同學術認知之間的爭執,不比朝堂上的利益之爭差,而舉薦是要負連帶責任的,指不定就有其他博士會抓住這件事情,攻訐秦博士,如此一來,他必然會力保顧木,那再加上前面的一條,最后恐怕真的確定不了當年顧木偷他文章之事。
嗯他得換個辦法,從秦博士身上下手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