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和越國情況有關了,越國多山,丘陵縱橫,百姓分割而居,雖說以國論之,可實際上卻極為松散,像一個縮小的周,越王只是占據了最大最關鍵的一處,也就是會稽,突襲這里,能迅速將整個國家打散,但無法長久將這片土地征服,會有大量不服管子民,也就是說,吳王夫差無法從越國百姓身上收取稅收。”
“還記得我剛才說的越國地形嗎多山,山地步兵行進,糧草運輸艱難,倘若吳國派步兵大軍進攻,一個一個鎮壓過去,那后勤糧草運輸與損耗將成為吳國的噩夢,而當吳國陷入攻打越國的泥潭,國內空虛,元氣大傷的楚國也不介意再翻一翻家底,湊出軍隊攻打吳國,偷了他的老巢。”
“在當時的局勢和現實情況,吳王夫差才會接受越王勾踐的投降,利用控制越王勾踐的方法,來掌控越國的這片土地,而非直接殺了他。”
聽到這里,顧遲覺著自己腦袋有點炸。
韓盈的講解,已經盡可能地簡略,但僅僅是前情提要,就已經涉及地理位置導致的四國混戰,外交決策,以及國內動亂,誰曾想,現在還要加入地形影響,這
他不由得低頭看了看韓盈所畫的輿圖,很粗略,卻已經是他這輩子都沒看到過的天下之圖,可看到它,才不過只能看懂古文所講最表層的情況,想理解得更深,那得看更詳細的輿圖,看那些被韓盈省略掉的內容。
可真讓人腦子不夠用啊。
將韓盈所講的地形因素記下,顧遲又想了一會兒,隨即,像是突然意識到了什么。
“若是按如此來說,吳國國力遠勝越國,這么懸殊的差距,越王勾踐僅靠勵精圖治就能吞并吳國”
問完,顧遲不由得皺起眉頭。
有限的信息下,強行思考根本推演不出來的結果,只會讓人頭疼,甚至感覺一片空白,只是人雖然感覺空白,可大腦其實并未停止思考,而是電信號傳遞的信息太快,快到人根本反應不過來。
這些錯綜復雜又不全面的信息,被大腦處理分析過后,最終得出了新的結論,只是由于其證據的不全,呈現的并不清晰,只是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顧遲此刻就是這樣的情況,他目光有些迷茫地看向韓盈,想開口,卻不知道說些什么,只能道
“我怎么覺著哪里有些不對,卻又說不出來不對在哪兒”
相較于上一個問題,這句話來得有些莫名其妙。
可韓盈卻一點都沒有覺得古怪,因為她等的就是這句疑問
后世對于春秋左傳這類史書的看法,很容易偏向到記錄當時發生事件,可供后人研究
的認知當中,這顯然有點片面,因為整個古代修史的目的,是為了以史為鑒。
倘若能不偏不倚,正視,多角度地分析一個情況的得失,那這種以史為鑒并沒有什么錯誤,但很不幸的是,有部分人修史的目的中,有抱著以鑒尋史的意圖。
這有點像后世某些成功學講師,講一個故事,讓人得到一個道理,只不過講師的故事很大概率是瞎編的,而修史者的故事,是歷史上真正發生的事情,但他們會選一個合適的角度來講述,讓這個故事呈現他們想要的道理。
就像是國語勾踐滅吳篇,通篇都只是勾踐如何招攬賢士,與人結盟,勤政愛民,最后全國上下一心滅了吳國。如果不知前因后果,看的人只會有一個感覺只要君主勤勉政事,又或者是個體極為努力,那就能戰勝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