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勸諫的角度來說也不是不行,但這么忽視時局與對手,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絕對能將一大群不知前因后果的人忽悠瘸了。
而明公讓顧遲所學的內容里,有大量的,和勾踐滅吳一樣單看能把人忽悠瘸了的真實記載,這也是韓盈為何會專門講解的緣故,事實上如今哪有像她這樣學史的,政治軍事地理多角度分析下來,一篇文章研究一年都研究不完,這其實是現代歷史學家和資深愛好者研究的大概方法,至于現在嘛
主要在分析字句,道理上,根本不可能像韓盈這樣講,那分析的思維和手法,以及看完后連文章作者目的都要質疑,甚至能分析出來的結果,哪里符合儒家教化世人的理念
這也是韓盈的目的,她今天教這么一次,日后明公再怎么教,都不可能把人拐到他那學派里,顧遲只會將這些內容當作完善自己學識的工具。
而問出來這句話,說明顧遲已經感覺到他過往所學的文章有問題,韓盈的目的也即將達成,她沒有直接點透顧遲的迷茫,而是先說起來第一個問題
“倘若吳王夫差沒有昏庸的話,以兩國之間的差距,越王勾踐再怎么招賢納士,勵精圖治,也難以吞并吳國,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可惜吳王昏庸了,他接連失誤,給了勾踐機會,也葬送了自己的國家。”
不過,吳王是否squo昏庸rsquo也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我看來,他更像是野心膨脹,在楚國實力衰微之下,起了進繼續進攻吞并對方土地,進而稱霸中原的野心,可局勢,個體的能力與野心都不相匹配,以至于空耗國力,民怨沸騰,結果也不必我再多說。”
將事實羅列出來,韓盈又反問道“可我若不說這些,你覺得越王勾踐其行如何”
顧遲的眉頭還是未曾松開,他回答“為明君典范。”
韓盈再問“我說了之后呢”
顧遲沉吟片刻
“雖為明君,可是否能成就大事,還需時局相助。”
韓盈沒有再說些什么,而是靜靜地看著他。
顧遲怔了一下,也沒有繼續開口詢問,而是思索起來韓盈這兩問。
和旁人不同,顧遲其實也是講故事的好手,不然他也寫不出憤鬼,而這些東西是有一定相通之處的,只不過他寫的是不入流的雜文,國語左傳是大賢整理編寫出來的重要史載,他過往很難將兩者聯系到一起,此刻韓盈提醒,他便逐漸反應過來。
國語的勾踐滅吳,其理有欺瞞世人之意
和太學生視這些書文為真理,絕不可任人褻瀆不同,成長經歷特殊的顧遲并不迷信權威,不然他連往這個方向想的可能都沒有,但不迷信,不代表不信,畢竟那可是那么多位高權重,德高望重,學識淵博之推崇的古之賢文,怎么會這樣欺瞞世人呢
所以得出這個結論后,顧遲瞬間緊繃了身體,他有些想否定自己的猜測,可看韓盈那平靜的,仿佛已經看透一切的目光,終究是承認了自己的猜測。
“書不可盡信嗎”
韓盈又拍了拍他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