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段文的釋義就記在他的課堂筆記上,每次王夫子給大家講解
文章時,林遠秋都會用筆把王夫子所講的內容記在本子上,之后再把這些連貫成文的釋義當成故事來讀,這樣就更能加深對文章的記憶。
雖已開了春,可天還是冷的厲害,不多會兒,握著筆的手就已經凍的冰冷了。
林遠秋把毛筆擱在筆山上,而后雙手相互搓了搓,他有些慶幸,自己的手雖長滿了凍瘡,可從沒有破了皮的時候,不然此時考起試來,就很不方便了。
這一場的題量有些大,為了不耽擱時間,到了吃午飯的點,林遠秋只吃了幾塊芙蓉糕,接著又繼續答題了。
在前世,林遠秋就不是個喜歡被動的人,所以他不想讓答題時間變的倉促,從而保證不了答題的質量。
考生們在號舍里專心致志,而不遠處的龍門外,守著好些陪考的家人,站著的,坐著的,靠著的,蹲著的,都邊等邊輕聲聊著天。
林三柱和林德運他們也都等在那里,原本大家都在客棧補覺來著,可睡了還沒到一個時辰,就又起了來,等好不容易挨到吃過了中飯,一行人就馬不停蹄的往這邊趕了。
到了考場門口之后一看,乖乖,守在考場外的人,好像也不比昨晚排隊的考生少上多少嘛。
于是林三柱他們也興奮地加入到了其中,等待自家孩子出考場的同時,順帶又聽了好些先前他們不知道,或者從未留意過的事。
比如今年參加縣試的學子一共有八百多人,又比如考中童生后,可以直接入縣學念書,還給免束脩,另外吃住也不用自己掏銀子。
夕陽西下,隨著“嘎吱”一聲開龍門的聲音,第一場考試結束了,伏案了一天的考生們陸陸續續走了出來。
雖人頭攢動,可自己生的娃當然一眼就能瞧到了,看到兒子提著考籃走出了龍門,林三柱忙快步走了過去,一把接過考籃后,再仔細看了看兒子的狀態,嗯,還不錯,沒有蔫頭耷腦的,這下林三柱總算放了心,剛剛他可看到有幾名考生路都走不穩了呢。
摸了摸自家兒子的小腦袋,林三柱笑道,“遠秋肚子餓了吧,別急,等會兒到了客棧,咱們就有晚飯吃了,爹爹今日可特地點了你愛吃的紅燒魚呢。”
一聽吃紅燒魚,林遠秋肚子不爭氣的“咕”了一聲,看來這肚子也跟他一樣,饞了。
第二場考墨義,所謂墨義,就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以及闡述義理。
和帖經一樣,想考好墨義,需熟讀經傳和注釋。
比起昨日的帖經,今日這場墨義讓林遠秋搜腸刮肚了許多,好在雖不記憶深刻,可仔細回想一番,還是能記起自己先前的所學。
話說,自從林遠秋來到這里歲數變小后,記憶力反而增強了不少,難怪都說小孩子的記性是最驚人的。
這次出考場時,眾考生的臉色就不如第一場那么輕松了。
等第三場的經義結束后,好些考生的腳幾乎是拖著走的,除了累,還有對自己解答的不確定吧。
而林氏宗族的十七個娃兒,已有好幾個開始掉金豆子了。
林三柱偷偷用余光看了看自家狗子,沒看出有難過的跡象,更沒看出輕松。
臭小子不會在考場里睡著了吧
最后一場考詩賦,依舊和前三場一樣,子時進的考場,辰時開考。
正如林遠秋先前預想的那樣,科舉考試中的詩賦命題,基本都以景抒情為主。
就比如這次詩賦的命題,要求以山為題,作兩首七言絕句。
對林遠秋來說,這種以山為題的詩句,他在前世可沒少寫,只不過在用字上少了古拙,所以今天他得留意著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