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頭與去年一樣,用米湯把一張張大紅宣紙糊到了燈籠上。
一起糊燈籠的除了林三柱,還有林遠槐和林遠柏。
而家里的孩子們,在他們小叔叔的帶領下,一個個手握毛筆,正興致勃勃地往糊了紙的燈籠上畫著畫兒呢。
未免畫的一團糟,林遠秋只讓婉雪墨俊他們挑簡單一些的畫。
至于幾個還沒到拿毛筆歲數的小娃兒,則圍著哥哥姐姐畫好的燈籠,左瞅瞅右看看,嘴里不時來上一句,“好看”“真好看。”“太好看了。”
有了燈籠自然離不開燈謎。
此時的周子旭和王文昌,正筆翰如流,用簪花小楷把一則則謎語寫到了紙箋上,為不久的上元節做著猜燈謎活動的準備。
除夕夜,正是闔家團聚的日子,除小紅小菊,還有平安各自都回了爹娘那里吃團圓飯以外,吳氏還給家里的一眾婆子賞了一桌席面,好讓她們在后罩房開開心心過個年。
窗外傳來沙沙聲,這是又開始下雪了吧。
吳氏放下手里的線團,抬頭朝屋里忙碌的家人們看去,只見個個臉上帶笑,都如吃了蜜一般。
可不就是吃了蜜嘛,今年墨林軒可是掙了不少銀子呢。
吳氏是怎么都想不明白,就這么簡簡單單的花樣,居然會有這么多人喜歡。
還有林記,單是這個臘月,就賣了一百多兩銀子。
想不到鋪子里的腌雞肉比腌兔肉還要暢銷。
說起來,還多虧了小孫子的好秘方,他們家加了甘草的腌雞肉和腌兔肉,旁人再怎樣學著做,都出不了咸中帶甜的好味道來。
對了,吳氏一拍腦袋,自己差點把給每房發銀子的事忘了。
想到就做,吳氏也不耽擱,起身就去了自己房里,而后,捧了一只木匣子就過來了。
一年才給上一回,吳氏也不小氣,何況這些銀子本就是大家辛苦掙來的。
于是,等頭一個打開紅封的周氏,看到里頭居然是一張六十兩的銀票后,嘴角立馬咧到了耳朵根。
劉氏和馮氏的紅封里面,也是六十兩銀票一張。而像高翠幾個,正好是她們婆婆的一半,每人三十兩。對于常幫著做繡品的春燕和春草,吳氏也沒落下,一人給了十兩。
看到太祖母給祖母還有娘親發了紅包,小娃兒們哪里還管燈籠不燈籠的,都一窩蜂的往吳氏身邊擠,嘴里更是“太祖母太祖母”的叫個不停。
吳氏樂得見牙不見眼,當即豪氣的一把打開木匣子,然后給曾孫、曾孫女發起壓歲錢來。
這一回,吳氏可是打了十兩銀子的銀花生、銀如意呢,給娃兒們當壓歲錢盡夠了。
日子如流水,感覺才過了上元節,就很快來到了三月。
等到了月底的時候,王文昌和春草就收拾了行李,他倆準備帶著元兒回周善縣去了。
雖離著鄉試還有五個來月的時間,可京城與周善縣相隔千里,早一些啟程,屆時才不會倉促。
王文昌拱手,朝林遠秋躬身道,“多謝舅兄悉心教導。”
這句謝,王文昌是發自內心的。且在他的心里,舅兄于他,已與師生無異了。
鐘鈺柔往春草手里塞了一個荷包,“這是你哥給你的。”
“多謝哥哥嫂嫂。”春草眼里滾著淚花,一副馬上就要開哭的模樣。
鐘鈺柔知道小姑子這是舍不得與家人分開呢,忙笑著安撫,“有啥可哭的,等姑爺中了舉,不是馬上又能過來京城了,明年還要參加春闈呢。”
原本心里不舍的馮氏,在聽到兒媳婦的話后,忍不住連連點頭,“對對對,等文昌考過了鄉試,你們三個可不又得回京城來了嗎。”
春草一聽,發覺確實如此,于是心里的難過便少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