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務之急,得想一個讓百姓們遇到災害就能積極補救的法子,且一定得是心甘情愿的那種。這樣的話,日后真要是遇上涉及面廣的災荒,那么朝廷也不會眼睜睜的看著百姓們饑不裹腹,以至于流民成患,而束手無策了。
聽到父皇居然把這問題問向了林修撰,李禎心里是十分驚訝的。
作為一個皇子,朝中的事雖不說事無巨細,可絕大多數他都是知曉的,包括先前楊學士和胡學士被父皇罰跪,而林修撰卻得了父皇賞賜文房的事。
說實話,當時聽過之后,李禎心里的想法其實與楊、胡兩人差不多,也是覺得林修撰的所答只是取巧罷了。
不過從這樣的取巧中,倒可看出林修撰的機靈。
只是,機靈并不代表智謀,畢竟年紀擺在這兒呢。
所以,三皇子并不覺得林修撰能有足智多謀的本事。
而林遠秋,這會兒已在懵圈當中。
說好的進講經史呢,怎么又變成出主意想法子了,虧他騎馬過來時,還一路盲猜著今日的經史題呢。
還有,那什么讓百姓們甘心情愿自救的主意,這么冷不丁的讓他想,他哪里想得出啊。
可看到兩雙十分相似的單鳳眼正盯著自己瞧時,林遠秋很快明白,今日他要是直接說不知道的話,那么怕是得跪到門口去。
林遠秋沒再耽擱,很快轉動腦筋思索了起來。
話說人到底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會甘心情愿地去做一件事呢
林遠秋一邊想一邊挨個舉著例子。很快他想到了掙銀子上,人之所以會主動去掙銀子,不外乎幾點,一是養家糊口,不得不去掙。二是想讓家中日子蒸蒸日上,所以去掙。還有一點就是家里有外債要還,不得不掙。
對了,外債
林遠秋突然福至心靈,朝廷大可以把給災民們發賑濟糧改為出借糧食啊,這樣有了糧食要還的災民們,就會積極想著補救措施,而不是干等著了。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發賑濟糧和借糧食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前者因為是白給,所以百姓們能領到的糧食少的可憐,想要吃飽那就更不可能了。
而借糧食,官府可以根據借糧人家中的田地畝數定出一個上限,只要不超過這個數量,無論借多少都成。如此,災民們就會依照自家的償還能力,有計劃的決定要借的糧食斤額,想來這個數量,絕對能保證家里人的肚子不再挨餓。
至于所借的糧食來源,林遠秋覺得各州府就近的常平倉就可以。
原本常平倉里的糧食就有著備荒救災的作用,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常平倉直接歸朝廷所管,這樣就能避開有些心黑的地方官吏,借著借糧的由頭,做出各種坑害災民的事。
林遠秋越想越覺得自己這個法子挺好,這樣有災荒來臨之時,百姓們就不用因為缺糧而心中不安了。
在林遠秋看來,這世上誰人愿意過著跌沛流離、饑不飽腹的日子呢。想來等災民們借了糧食,接下來就是好好補救,爭取早日把糧食歸還上了。
至于朝廷,也不會因為支出大量的賑濟糧而造成糧倉空虛,以致于等到了真正需要大賑災的時候,卻拿不出糧食來。
只不過,在使用此方法前,一定得區分出可補救與不可補救的兩種情況。別到時地里根本補種不出糧食,而這邊還逼著災民歸還糧食,這不是逼人家走投無路嗎。
林遠秋認為,凡不能補救的,朝廷只能發放不用歸還的救濟糧給災民。
整理好自己的法子,林遠秋組織了一下語言,而后開口說道,“回稟圣上,微臣以為,若旱澇致使田地一時無法續種,則依舊賑濟,可若澇旱能挽回,則可通融借糧,不收息,俟來年豐熟補還,如此,雖遇歉,然民不缺食,亦免于流亡。”
借糧
景康帝愣住,每回一有災荒,朝廷想到的都是直接賑濟,還從未有人想過用出借糧食的方式供災民們度過難關。
不過只一細想,景康帝就覺得此方法甚妙。
因為只有這樣,災民們才會安心且積極忙于地里,等得了收成,就把借糧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