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菩薩保佑,保佑自己今日能順利被招上女工。
原來,今天是城東馮記作坊招工的日子,而之所以會有這么多人過來,還是作坊給出的簡單招工要求,只要會針線就成,要是懂刺繡的,則更佳。
馮記大家都是知曉的,那不就是城里新蓋的大作坊嗎。
說實話,當時看到作坊里頭擺滿了桌子和板凳,眾人都是各種的猜測,說的最多的就是飯堂,都覺得這里十有八九就是吃飯的地方,不然放上這么多桌凳干啥,還擺的整整齊齊的。
可等招人告示貼出來后,眾人才知道他們都猜錯了,原來這是一間繡坊啊。
而招工消息發出的那日,整個永寧城可謂炸開了鍋。
大家都納悶,慣常只聽說招伙計或是男工的,還從未見過有招婦人每日上值做活的地方。
所以這實在難得的機會,可沒人愿意錯過。
話說,身為女子,日常做慣了衣衫褲襪,哪還有不會針線的道理。而那些既會針線又懂刺繡的婦人,更是前所未有的挺直了腰板。
招工告示上可是說了,工錢依著做的活計結算,做的越多,工錢也就發的越多。
至于會繡活的女工,若是活兒做得好的話,每個月四、五百文工錢肯定是有的。
一聽居然有四、五百文,婦人們走起路來都是帶了風的,這可比她們在家繡荷包掙銀錢多了。
至于歲數,倒沒怎么規定,反正眼睛老花肯定是不行的。
這樣的放寬條件,讓那些年紀略大,家中生活拮據的農婦們也看到了希望。
也所以,今日一大早,婦人們都早早聚集在馮氏作坊這邊了。
約摸過了小半個時辰,馮氏妯娌三人過來,一起過來的還有高翠、秦荷花,以及王云香和丁菊。
幾人都用布帕包了頭發,再換上窄袖羅裙,看著干練非常。
見門口已聚滿了人,馮氏幾個也沒耽擱,很快讓家丁們去作坊里抬出幾張桌凳。然后馮氏和王云香搭檔,周氏和高翠,劉氏和丁菊,接著各自往凳子上一坐,就開始了招工事宜。
雖府里跟了好幾個維護秩序的婆子過來,可報名的婦人和姑娘們沒等婆子們開口,就自覺的排成了三隊。
看著面前一眼望不到尾的隊伍,再想到此次她們要招的人數,馮氏、周氏還有劉氏,妯娌三人心里是忍不住的緊張。
她們倒不是緊張待會兒該怎樣挑人,而是這么多人招來之后,做出的針線和繡品到底賣不賣得出去。
若是都砸在手里,那可真是想想都嚇人啊。
不過,妯娌三人很快就想到了先前京城鋪子里每個月的營收,那可是一月勝過一月呢。
再說,遠秋可從來沒有拿錯主意的時候。
所以,怕啥。
這樣一想,妯娌三人提著的心,不知不覺都放了下來。
“你過來坐下”,馮氏招呼著排在自己面前的婦人。隨后問道,“叫什么名字,會做些啥”
一旁的王云香,則快速拿起毛筆打開冊子,準備把對方的名字以及擅長都記在紙上。
年輕農婦還是頭一回遇見這場面,一時囁嚅著不知該怎樣開口,手指更是捏著衣擺搓了又搓,可想到家中的困頓,她便壯起了膽子,“稟夫人,小婦名喚秋娥,姓馮,會做針線,也會一些簡單的刺繡,對了,小婦還會打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