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孫寶桶六件”
“棉布六匹”
“被褥兩床”
“四季衣裳各兩套”
“壓箱銀二十兩”
聽到居然還有二十兩的壓箱銀后,人群中的楊、趙、陳三家的好些族人,這下也顧不得要不要臉了,終于發出了忍無可忍的不滿,“這可不行,我家也有未婚配的娃呢,憑啥只讓他們娶了山妻”
“對啊,我家小兒子也沒成家呢,知府大人當初可是貼了告示的,說咱們族人都可以娶的”
“就是就是,那陳婆子憑啥一家就娶走了五個,我家也不服”
天知道,五個兒媳就是五十畝上等水田,和一百兩壓箱銀子啊,誰能甘心。
然而句句不滿聲很快被喜慶的鞭炮聲淹沒,只留下大家朝抱怨之人投去看傻子般的目光。
兵衛們按著送往各家的嫁妝,分成了二十七支小隊。
最后出了府衙大門的,則是二十七名捧著木如意的兵衛,待他們分別編入送嫁妝的小分隊后,嫁妝隊伍開始出發了。
一時間,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響;兵衛們滿臉的喜色;系了大紅綢的嫁妝擔子;還有那嶄新的二十個小銀錠子,在日頭的照射下,閃著耀眼的銀光。
今日的陳家村,與平時沒啥兩樣。一樣的炊煙裊裊,一樣的頑童嬉戲。
如果硬要說有哪里不同,那就是村里要辦喜事的十幾戶人家,都在院門上貼了大紅喜字,以及家里來了賀喜的親戚。
其他的,就沒有了。
而村民們,倒沒想過今日就上這些人家的門,畢竟那新娘子不是要明日才過來嗎,想湊熱鬧的話,肯定要等明天了。
至于成親前一天是女方送嫁妝的日子,大家都自動給忽略了。
也可以說,壓根就沒人往這上頭想過,在他們看來,山妻拿啥置辦嫁妝啊,屆時頂多幾個子孫桶,外加一只包袱里裝著的幾身衣裳。
所以等燃著鞭炮的嫁妝隊伍到了村口后,村民們竟沒有一人反應過來這是怎么回事。
只以為這送嫁隊伍會不會找錯了地方。
于是就有村民疾步上前,好心提醒,“兵衛大哥,你們這是準備去哪兒啊,這里可是陳家村。”
其他村民齊齊點頭,“對啊,這兒可是陳家村。”
領頭兵衛笑答,“咱們來的就是陳家村,對了,勞煩告知一下陳大郎家住哪兒,就是兄弟五人明日都要娶媳婦的那家,咱們這兒給送嫁妝來了。”
啥陳大郎五個兄弟
哎呦,這不是陳土根家嘛。
村民們頓時傻了眼。
等再朝那長長的嫁妝隊伍看過去時,早已沒了方才的淡定。
誰來告訴他們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還有,這擔子里的土塊不會就是他們想的那樣吧。
后頭才下轎的官媒婆,擔心兵衛們會送錯了人家,忙三步并作兩步,“可不單單是陳大郎家,還有陳貴年家、陳石柱家、陳興財家,陳大牛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