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
“你說多少”
等聽到書吏報出來的總數后,眾村民忍不住用手扯了扯自己耳朵,都不敢相信。
方臉書吏笑著又重新報了一遍,“十二袋稻谷,共計四百二十七斤”
終于聽得清清楚楚的村民們,再也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一個個都驚喜了起來。
“老天,竟有這么多”
張里正也很興奮,“我家這畝地,往年收成最高時也只有二百八十多斤呢。”
幾個老農聽后也是連連點頭,話說他們種地幾十年,也還是頭一回見到這般好的收成,這可是足足多出一百三、四十斤啊。
而水田多的那幾戶人家,更是笑成了木魚,要是都有四百多斤一畝,那么他們家里,多上一、兩千斤糧食是肯定有的。
不止是村民們,高同知與錢通判,還有書吏和衙差們也都心情激動。
特別是高同知,這幾年他一直主事著石洲府的糧稅,對轄內的糧食產量自然是十分清楚的。
若按現下四百二十七斤的稻谷畝產,那么每畝地的田稅就要多交九到十斤。
高同知忍不住算了算,一畝地多交這么多,那么十畝地就是一百來斤了,而一百畝可就是一千多斤了。再一想整個石洲府的水田畝數,高同知差點忘記了呼吸。
村民們很快又跑回到了自己地里。
此時此刻,大家想的是快些把自家地里的稻谷收了,這樣也好讓衙差給稱稱重量,看一看他們家的畝產是不是也是這個數,或者比張里正還要更多一些。
到了正午時分,又有幾家村民割好了一畝地,衙差和書吏挨個給他們稱了重量。
四百一十六斤,四百一十三斤,四百零八斤,而最多的一家,竟然有四百三十九斤。
不說在場眾人覺得不可思議,就是那家村民自己,都以為是不是稱錯了重量。
嚴謹起見,衙差們又重新稱了一遍,結果還是四百三十九,一斤都不差。
此時的林遠秋,心中的激動已不能用言語表達。話說,這世上還有什么比讓百姓們都能吃飽肚子更讓人高興的事呢。
一連忙了五天,后寺村的糧食收割才全部完成。
整個村三百多畝地,除其中二十六畝地的畝產沒達到四百斤,其他的全都在四百斤以上。還有就是,村民們發現今年的稻谷,比起往年,癟殼的小了許多。
林遠秋還是先前的看法,他覺得稻谷之所以增產,還是跟稻谷根部的通風有絕對的關系。
林遠秋把每畝地的產量都仔細做了記錄,以及與去年糧產的差異,也羅列了出來。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為預防夜長夢多,關于后寺村采用新的種植方法收獲高產糧的事,林遠秋很快寫了詳細的奏折,讓人送去了京城。
而后寺村的村民,除了晾曬稻谷,接下來就是忙著翻地準備種蘿卜了。
九月的時候,村民們在城里的宅子基本都已完工,剩下的就是晾干以及打制家具了。
到了十月,天漸漸冷了下來,地里也沒了活計,已陸續有村民開始住到了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