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轉眼到了景昌八年。
在過去的這些年里,莊子上的柿果結了一茬又一茬。雖如今“吉祥如意餅”已不再是稀罕,可一丁點都不影響它在林府的受歡迎程度。每次做好的柿餅,除了送人的那些,剩下的基本都是各房各院分著當成日常點心吃了。
至于做柿餅,林家眾人還一如往常,每每到了果子成熟的時候,上至老太爺、老太太,下至小少爺、小小姐,全都聚在一塊兒,削皮的削皮,晾曬的晾曬,一個個忙得不亦樂乎。
府里奴仆眾多,原本像這樣的活計大可讓下人來做,只不過林家眾人沒一人有著這樣的想法。用老林頭和吳氏的話說,那就是“雖如今日子富足了,可人千萬不能忘了本,他們林家絕對不能丟了勤勞二字。”
人只有不忘本,才不會歪了心性。
除了林府眾人,這些年,林遠秋心中的“本”也是一如既往,任戶部尚書的他先后為朝廷獻出了不少利國為民的好治策。
而在這些治策當中,創立“官牛官田”可謂最佳。
這不,打從朝廷有了官田后,邊境兵士們的軍餉以及日常供給,就不必全從國庫中支出了。
要知道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為朝廷節省下十多萬兩銀子。
另外,有了官田的收成,各州府的城墻再也不必等著朝廷的撥款才能得到整修,這可是關系到城池以及國危的大事。
除設立官牛官田,林遠秋的“社倉平米”之策也收到了不錯的成效。
其實早在先帝在世之時,林遠秋就提出過創立常平倉的建議,且也執行的不錯。
而如今的“社倉平米”之策,則是在原有基礎上做了改進,如此日后不論調節糧價,還是備荒賑恤,都更能事半功倍。
可以說,自擔了戶部尚書一職,林遠秋就一直秉持自己的處事原則,時刻做到了于家為國,不負初志。
景昌一十一年,擔任戶部尚書已有十年的林遠秋終于得到了晉升。
說實話,若不是實在過意不去,景昌帝還想留林遠秋在戶部做上幾年呢。畢竟國庫就是朝廷的命脈,只有國庫充盈了,兵馬才能強壯,大景才能永固不衰。
升任次輔的圣旨景昌帝直接讓人在早朝上作了宣讀,雖三十多歲就入閣實在少見,可這事只要發生在林大人身上,眾人就覺得正常。
笑話,若不是圣上摁著人家十年沒挪窩,林大人怕是早個幾年就入內閣了吧。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林遠秋磕頭謝恩,再恭恭敬敬把圣旨接過。加官進位原本是件讓人高興的事,可林遠秋卻開心不起來,因為他奶已經米水未進三日了。
吳氏是二品誥命,自然可以請了太醫來醫治,可太醫把脈過后并未開出藥方,只說油干燈草盡,大約就是這幾日的事了。
說來吳氏已八十有三,能活到這歲數,算是少有的高壽了。可作為家人,聽到親人
即將離去,心里怎能不難受。
周氏、劉氏還有馮氏更是如此,這幾日,只要想到以往婆婆對自己的種種好,妯娌三人眼淚就不由自主地往下掉。
也不知是不是馮氏的嗚咽聲起了作用,昏睡了整整五日的吳氏睜開了眼睛。
馮氏第一個瞧見,她忙把眼淚一抹,三兩步沖到床前,“娘,您醒啦嗚嗚嗚,娘您終于醒了,太好了太好了”
馮氏炮仗般的聲音才落下,周氏很快湊了過來,“娘您肚子餓不餓,兒媳在廚房給你熬著粥呢。”
“對對對娘,大嫂把香米粥熬的軟乎乎的,可養身子了”
劉氏邊說邊笑著用手做著比劃,可眼淚卻如斷了線的珠子。
吳氏搖頭,自己要不是早已習慣了幾個兒媳炮仗般的大嗓門,這會兒怕是當場能把她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