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正常的情況下,一石米大概能賣二百二十錢到四百錢,是一位士兵十六、七天的口糧。
如此換算,書籍的價格仍有些高,但已經是普通百姓咬咬牙能夠到的價格了。這個時代讀書人需要閱讀的書籍并不多,來回就幾本,攢個幾年怎么也能買全了。
舍不得一次性花太多的錢,還有另一種方法,那就是借閱。借閱只能在書局內的閱讀室進行,不可以把書帶走,但能使用紙張、竹簡和筆墨將內容抄寫下來。抄書工具支持自帶,也可從書局處購買,每人每天限購一定額度,價格比外面賣的要低廉許多。
其實于呂昭而言,這些定價都是在賠大本賺吆喝,但她從未指望賣書盈利,也從未把這個當成是生意,如果造紙技術還能進一步突破,她還可以把價格繼續往下壓。
呂昭推廣紙質書籍的目標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廣開民智,進一步提高民眾識字率,培養更多的人才,一點點打破世家對知識以及官場的壟斷。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持續投入的錢財難以估量。
但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她相信她一定能看到回報。
聽了呂昭的決定,蔡邕和荀爽默然。半晌后荀爽長嘆道“君侯此舉,可稱圣人矣。”
“您別這么夸我。”呂昭難得露出不好意思的神色,白皙的臉頰漲得通紅,差點兒當場跳起來跑路,被蔡琰笑著按住了肩膀。
“不能讓您一個人出錢,”蔡邕道,“老夫還有一些家產”
“這如何使得”呂昭趕緊拒絕,“您了篆刻的藍本,已經是幫了大忙了,按理說我還得付您版權費呢”
蔡家人丁稀薄,就剩了蔡邕和蔡琰兩人,又遠離故土,哪還有多余的錢財,怕不是只剩下蔡邕的棺材本和蔡琰的嫁妝了。如果這錢都敢要,那她以后也別做人了。
“蔡公撰寫藍本,出錢的事就交給老夫吧。”荀爽慢條斯理地順著胡須,笑著調侃道,“這份美名,怎能令君侯一人獨享”
荀家家大業大,有的是錢,薅他家的羊毛,呂昭一點兒不心虛,象征性地推拒一番后就答應了。
二位老爺子決定等過完年,再開課時,便將教學地點搬去怡然書局,正好書局里有寬敞明亮的讀書室,完全能盛得下他們,也順便給呂昭做做宣傳。
對此呂昭當然是舉雙手贊成。
光有周易顯然不夠,呂昭又向工匠們下單了其余四經,按照詩經、尚書、禮記、春秋的順序雕刻,詩經的交貨時間暫定在明年二月初,叮囑他們千萬不要著急,先好好過完這個年再說。
蔡邕和荀爽來了興致,倆人都會刻印章,本來就有良好的基礎,認真觀摩并向工匠們請教了一些相關問題后,決定親自雕刻試試。
他們還挑選了一批竹簡,交給學生們謄寫,再裝訂成冊,用來充實書局的閱覽室。
宛城很快形成了濃厚的向學氛圍,即使已臨近年關,書局仍然門庭若市,每天來往的學子百姓絡繹不絕,大家一副恨不得直接住下的模樣。
為了防止有不法分子毀壞書籍,或有心懷不軌的士族派人來搞破壞,呂昭專門請來了幾位曾在并州軍服役、后因傷退伍的士兵們看場子,按正常價格每個月給他們開工資,也算是對老兵們再就業的一個嘗試。
這些老兵們常年在戰場上拼殺,見慣生死,自帶強大的氣場,即使身有殘疾,也能靠著銳利的眼神威懾住蠢蠢欲動的人,使所有人都能熄了挑事的心思,乖乖看書。
呂昭的生活熱鬧又充實,隔壁豫州的袁術則覺得自己過得一點兒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