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熱情地接待了吳懿,并沒有剝奪他的兵權,命他仍舊率領自己的部曲聽命行事。
反正那本來就是吳懿的自己人,換了守將未必能指揮得動。眼下最要緊的事是拿下益州,其余都可以等以后再說。
犒賞三軍的第二天,呂布收到了一封從綿竹發來的戰報,稱沈彌和婁發被擊敗,趙韙正整頓兵馬,迅速往葭萌關而來。
人生就是這么無常,如果吳懿再猶豫幾天,可能就不需要投降了。
換成一般人,此時多少會感到后悔,內心忍不住犯嘀咕,郁悶得看什么都不順眼。但吳懿的心態很穩,投了就是投了,往事不可追,積極面對來日才是正經,他適應新身份特別快,呂布升帳時對眾人公布了截獲戰報的內容,聽完后他第一個發言“主公,我們必須立即啟程,盡快通過劍門山,抵達梓潼。”
這時還沒有劍門關,劍門關正史上是諸葛亮入川后主持修的,他經過實地勘察,選擇了大劍山地勢最險要的一處中斷缺口建關隘,置閣尉,設戍守,劍閣自此而成。
只要能占住劍門山,入川之路就是一片坦途,再沒有任何能阻攔呂布前進的障礙。
呂布采納了這一建議,暫時留賈詡鎮守葭萌關,自己帶著荀攸和吳懿前往梓潼。
以上便是最新的戰況。郭嘉聽完后笑瞇瞇地對呂昭拱手道“嘉提前祝賀主公與女郎得到益州。”
呂昭心里很高興,但同時也在不斷地告誡自己不能輕敵大意,因此她雖然嘴角微勾,說的話卻十分謹慎“事情還沒徹底結束,先不要放松警惕。”
郭嘉笑意更深,似乎非常滿意,“您說的是。”
孫堅和徐庶已經向漢中進發了,一同前去的除了新老混合的兩萬兵馬,還有不少士兵家屬,吳夫人亦帶著兩位小兒子隨行,但留下了年齡較大的孫權托付給周瑜照料。
這支部隊此去漢中,一是在必要的時刻給予呂布必要的軍事支持,二是協助徐庶開展治理漢中的工作,三是鎮守通往關中和西涼的通道,防止敵人偷襲。
想令一塊飽受戰亂、瘟疫蹂躪的區域恢復曾經繁榮的模樣,需要花費不少時間悉心整治。在呂昭的預想內,一年內恢復治安,兩到三年內百姓穩定生產,家有余糧,就已經是一切推進順利的好結果了。
現代社會交通網絡四通八達,通訊手段先進便捷,人與人之間隨時都能聯絡,互報平安。但古代可差遠了,道路難走,書信傳遞緩慢,且經常容易送丟,丟了還找不到投訴的機構索賠,只能自認倒霉。士兵離家三年,極端點說跟死了也差不多,誰也不敢斷定自己還能不能有平安歸來的一天。
想想都覺得令人心酸。
考慮到這點,呂昭下令士兵家眷們可以自愿隨軍。真自愿,沒有任何強迫性質,想去就找負責管理相關事宜的屬官登記報備,到時一同上路。想留下就留下,如果耕種時缺乏勞動力,干不完活,可以選擇將多余的耕地退還,或向官府尋求幫助,等繳稅時多交一部分的稅款就好。
最后大部分屬于孫堅的舊部選擇了舉家搬遷。這些士兵們的眷屬在隨著孫堅征戰的過程中不斷失散了,直到向呂昭投降,才終于過上了一段相對安穩的日子,與逃難到潁川的流民們互相結為家庭,幫扶著開始全新的生活。他們不想再度分離,反正潁川也不是祖籍,去哪兒都一樣,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
徐庶也想帶上徐夫人,他尚未娶親,沒有孩子,唯一放不下的牽掛就是母親。但徐夫人拒絕了,她與魏夫人一道創辦了慈幼堂,專門收留教養附近失去父母親戚、無家可歸的孩子,事業搞得蒸蒸日上,脫不開身。呂昭聽說后大加贊賞,把慈幼堂劃成了教育領域重點扶持的幾個項目之一,與心網大小學并列,不僅專門撥款支持,還調去不少因傷病退役的并州軍老兵幫忙,順便給這些人解決了養老問題。
徐庶雖不舍,但還是尊重了母親的選擇。
呂昭往漢中送人,本是漢中之主的張魯卻帶著手下的殘余勢力,跑來南陽討生活。
張魯目前在益州的名聲不太好,當地百姓對其頗為憤恨,盡管呂布一路走一路命令士兵們把“劉瑁為奪權制造了大瘟疫”的真相傳播出去,但短時間內仍然無法消解雙方的仇怨。繼續留在益州恐怕有被暗殺掉的風險,張魯思前想后,決定換個地方重頭再來,主動對呂布提出想去荊州。
“天師道啊。”呂昭沉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