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句還有個“緩稱王”,可千萬不能順嘴禿嚕出來。
今年的發展方向就這樣定下了。
漢中那邊呂昭交給徐庶全權負責,南陽、汝南和半個潁川則由她親自指揮。大量人員被策動起來,開墾荒地,種植糧食、桑樹和棉花,修葺加固舊城池。
當沛王的第四封求助信送到案頭的時候,呂昭終于啟程朝著汝南進發了。她先順路把魏夫人送回宛城,照例前去拜訪蔡邕和黃琬,再三確認倆人的身體仍然健朗,留下保健品若干,然后去了繡坊視察。
最初繡坊中只有呂昭和貂蟬從虞、馬等幾家豪強中拯救出來的女孩們,后來又收留了一些不堪忍受丈夫打罵、婆母磋磨而出逃的小媳婦,以及流民中善于織布的婦人。
人一多,情況就變雜了,有些寡婦因緣分與本地人組建了新家庭,退出繡坊不再工作,打亂了本已安排好的項目進度,使大家紛紛加班;有些出逃的小媳婦被丈夫找上門,整日在門口扯著嗓子責罵,要求歸還媳婦,引得鄰居行人紛紛圍觀,擾得大家沒法干活。
那日蔡琰得知消息,親自帶著兵馬上門,仔細了解情況,確認是丈夫好吃懶做、肆意打罵妻子,有錯在先,便干脆利索地把男人趕走了,且勒令其不準再來騷擾,否則直接扣下關入大牢。
“你憑什么抓我”男人挺著脖子嘴硬,“這是老子的家事誰來了也管不著我管教婆娘”
“此坊乃湖陽君所建,”蔡琰攏著袖站在繡坊門前,聲音很溫和,話也說得客客氣氣,但配上她身后那兩排兇神惡煞的士兵,威脅之意瞬間就拉滿了,“坊中之人都與君侯簽訂了契約,君侯為她們食物和住所,她們為君侯干活。契約完成前,她們便是君侯的人,除君侯之外,無人有權隨意處置。”
聽到“湖陽君”三個字,男人感到害怕了,他縮縮脖子,在圍觀群眾的指指點點中狼狽遁走。
繡坊掌柜匆忙而來,拍著胸口道“多謝您解圍但是契約”
“噓。”蔡琰示意對方噤聲,攬著她進了坊內,關上大門,這才道,“確實得有個契約了。”
貂蟬和呂昭成立繡坊的目的,是想給那些在戰爭中失去親人、走投無路的女性一個避風港,讓她們能通過勞動養活自己,不必依附于其他人。
人少一切都好處理,但繡坊的規模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呂昭治下商業體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時,就該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
在與魏夫人商議、并向呂昭尋求建議后,她們制定了全新的規則。
魏夫人以呂家的名義與所有繡娘簽訂契約,雇傭她們作為勞工。
繡坊包吃包住,分配工作,繡娘們只需根據當月任務安排,織夠一定數量且質量達標的布匹或繡品,就可得到定額的月錢。當布匹和繡品賣出去后,她們還能再得到一筆提成。
每月工作日全部出勤的繡娘可得到全勤獎,年底會頒發全年獎金。
除此之外,還有等級制度。
按刺繡、織布水平的高低將繡娘們分為甲、乙、丙三等,甲等繡娘主接豪門大戶的訂單,且每月定時教授她人刺繡技藝教習費用由呂府支付;丙等繡娘主接普通訂單,乙等二者兼有之。
每年舉辦一次考核,通過考核的繡娘升級,沒通過的降級,等到降無可降時就只能被辭退了。
新人們統一交由甲等繡娘培訓,通過培訓才能正式上崗。
其中考勤制度大部分是呂昭的建議,她把能想起來的現代相關內容照葫蘆畫瓢搬了過去,魏夫人和蔡琰再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刪改,最終成型。
定好規矩后,繡娘們整體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接到了更多來自豪強們的訂單,生意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