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火”出現了半小時,而這半小時,已足夠讓同樣目睹了這一幕的萬敏、科普博主等人及時地趕到海邊去取樣調查研究了。
他們認為這就是“海火”,但他們從未見過這種將各種顏色匯聚到一塊兒的“海火”。
作為科研人員,萬敏顯然也是對“海火”現象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的,據她了解,“海火”一般有三種呈現類型,不同類型呈現出的視覺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其發生的原因也不一樣。
像這次她親眼目睹的情況來看,這顯然是一種彌漫型的發光現象,且它彌漫的范圍很廣,幾乎行舟島的海域都能看到,也不知道海對岸是否能看到。這種類型的“海火”基本是由發光細菌形成的,而且還得是數量非常多的發光細菌,所以她收集了很多海水,準備研究。
可讓她非常納悶的是,她裝了很多瓶水,而這些水在瓶中并沒有發光的效果,就好像發光現象只在海洋的環境下才會存在。
普通游客可沒有科研工作者那般什么都要追求科學和真相的毅力,對他們而言,這一幕就像是“星辰墜海”般浪漫,他們有的人錄了像,有的拍了照,還有的跑到礁石處拍出了堪比攝影工作室過后的藝術照效果。
游客們都沉浸在“海火”給予的視覺浪漫中,覺得能看到這一幕,就算他們花大幾百留下來也值了。
科普博主卻跟萬敏一樣納悶,他用力地晃了晃水瓶,這里面依舊沒有光發出,就好像這些造成海水發光的細菌或浮游生物一旦離開了大海就死亡了,才不會再發光。
可是按理說這些生物都不會這么快就死亡的才對,而且他取水的時候觀察和研究過,海水的發光現象就像是投影,原本漆黑的海面就是一塊幕布,所以他無論怎么裝水,裝進水瓶的水都不會發光。
他抬頭掃視四周,都不曾發現有無人機的身影,如果有無人機,還可以說這一幕是由無人機投影形成的,不,行舟島的海域面積這么大,能投影出數百公頃面積發光效果的無人機至少得得上萬臺。據他對無人機表演的了解,這一場下來得花費五百萬元以上,行舟島真的這么財大氣粗
商人逐利,花費這么多錢,只是為了秀一秀高科技還是為了給游客一場視覺盛宴可如果只是為了吸引游客,那行舟島為什么會在接收游客的人數上一直卡著兩千人以下兩千人的門票也才四萬元,哪怕都在島上消費,也才一百多萬營收。
還有“海滋”現象也是至今都沒有找到什么原理。
還有種說法是“海火”的出現會伴隨著海嘯和地震,所以科普博主查到了海嘯預警中心的電話,他把他的憂慮跟值班員一說,對方也予以了重視,立馬對這個時間門所監測讀取到的海洋環境數據行進分析,同時也查了全球范圍內的海底地震信息。
八個小時后,天色漸亮,科普博主也從睡夢中醒來。
此時他的手機早已被人打爆了,不過他昨晚熬太晚,難得把手機靜音了一次。
他打開未接來電,剛準備回電話,預警中心的電話打了進來,他匆忙接電話,卻被告知,經過省及油市的預警中心監測分析,目前南海區域未有海嘯災害的發生,并且72小時預報也沒有海嘯災害。
全球范圍內的海底地震都不會影響到嶺南省,讓他放心,至于“海火”情況,他們已經接到了相關的電話,已經聯絡相關人員去調查了。
科普博主重重地松了口氣。
掛掉電話后,他同事的電話打了進來,告訴他行舟島因“海火”一事又上熱搜了。
對此,科普博主并不意外,他甚至發現有網友因“海火”形成的原因而險些引發恐慌之時,行舟島也及時地出面辟謠,用預警中心的監測分析結果證明油市,甚至嶺南省附近海域不會有海嘯的發生。
科普博主總覺得自己遺漏了什么,等他想起自己取回的樣本,進行查看時,他卻呆住了,他取回的樣本跟礦泉水一樣清澈,以至于他以為這就是一瓶礦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