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該啊如果發光現象是由于細菌或浮游生物大量聚集而呈現出的視覺效果,哪怕它們離開海面之后就死了,那我當時取回來的水也絕對不可能這么清澈”科普博主雞皮疙瘩冒了出來。
回想起昨天下午他下海體驗潛水的經歷,越發覺得這一切不可思議地超乎他的知識范疇。
他起床去海邊,發現這兒的海水依舊蔚藍清澈,仿佛昨夜的發光現象只是一場大家做過的美夢。
可周圍那些討論的聲音,清晰地告訴他,那不是夢。
“啊,太浪漫了,好想再看一次啊”
“能來這里旅游,見證這一幕,真的太幸運了”
“聽說海火的出現都會有海嘯,要不我們還是先走吧”
“安心啦,我以前也在海邊看到過海火,也沒見有海嘯或地震啊況且,如果海火的形成原因這么簡單,可怎么還會有那么多科研人員過來調查”
科普博主因她們的對話而把目光投向了碼頭,看到了搭乘海事的巡邏船而來的一群在海洋領域非常熟面孔的科研人員,他們中有一位年輕的女性,因離得遠,科普博主看不清楚,但總覺得自己在哪里見過。
他走過去的時候,對方也帶著科研人員離開,進入了保護區的地界,他可進不去那兒。
李瑤林將萬敏介紹給這些自然資源部門及海洋大學派來的科學研究人員后,便退到了一旁,把這兒留給他們來交流。
之前因潛水點海底發光這事,也不是沒人取過樣品,但最終都沒查出什么異常數據來。他們認為昨晚的“海火”跟海底的發光現象很是相似,所以想知道造成這樣的現象的原因是否是一樣的。
海洋大學的一位教授想要帶團隊在潛水點進行長期的研究,被李瑤林給一口否決了。
包括萬敏在內的人都有些愣了,沒想到向來配合科研人員進行科研工作的李瑤林會拒絕得這么徹底。
“為什么”被當著眾人的面拒絕,這位教授覺得有些丟臉,因此口氣也不太好。
當然是怕你們調查久了,發現端倪啊
李瑤林苦惱地說“在行舟島開展調查科研工作的人員太多了,我們無法做到每來一個團隊要求調研,都敞開行舟島的大門表示歡迎。今天是川市海洋大學,明天是省海洋大學,后天是外省的海洋大學;今天是海洋工程領域專家,明天是水產領域專家,后天是海洋環境領域專家我們的工作也不好開展啊”
“這是科研工作”
李瑤林抬了抬手“我是非常支持科研工作的,所以之前的那些調研,我是很配合的,但也希望你們能考慮到我們的難處。”
以萬敏跟李瑤林相處這么些日子的觀察,她覺得李瑤林不是這么小氣的人,所以必然是這項舉動有觸及行舟島利益的地方了。
自然資源部門的人員出來斡旋“李總有什么條件,可以提出來,大家商議一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