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第二套、第三套方案陸續出來了
“新中式的建筑風格要融入大海與生態環境,還有人文關懷的元素,畢竟這不是在打造什么園林景觀風景建筑群,所以我們的設計方向是這樣的”
李瑤林“”
雖然聽不懂,但是沒關系,她很喜歡這個擺放在文創產業園的中心廣場區域的“地標”。
它是行舟島的模型,但跟一般的沙盤不一樣,它就像是地球縮小后,切糕點一樣把行舟島及周圍的海域給切出來,基座部分就是地質剖面圖。為了塑造逼真的效果,海水部分將用滴膠完成。
這個基座不包含行舟島模型高147米,這個高度剛好能讓大部分人看清楚行舟島的模型,又無需彎腰就能看到海島之下的地質地形。
海底有形狀怪異的珊瑚礁、各色熱帶魚、海龜及小海龜、儒艮族群等,設計者還打算在這個模型的“海底”處增加一些熒光劑,能起到夜晚發光的效果,對應了行舟島“會發光的海底”這一特色。
“這是人魚廣場吧”李瑤林指著模型北部的一個小人魚雕塑,底下的海域還有躍出海面的小海豚。
“對的,還有燈塔”設計師介紹著。
“這個人魚雕塑,不用那么還原,你把它捏得q版一點,就那種胖嘟嘟的,眼睛圓溜溜,躺在沙灘上摸著圓滾滾肚皮的模樣,再給它加一把魚叉。”
設計師們“”
島主這是什么惡趣味,又不是動漫城,為什么要捏二次元的畫風
梁穎的導師善意地提醒“這畫風不一致,很容易被人當成是粗制濫造的仿制品”
想想別的都是按比例還原的,到了人魚廣場卻畫風突變,設計師的能力會被質疑,在這一行混不下去的吧
李瑤林聞言,只能遺憾地說“那算了。”
明明她形容的才是小人魚經常在a里展現出來的最真實的模樣。
除了這個模型,設計方案里還有隨處可見的與大海息息相關的動物元素,比如某盞景觀燈上的紅腳鰹鳥模型,又比如園林里的假山上正在追逐海鷗的白腹海雕模型十分生動有趣,能勾起去過行舟島的游客的記憶,也能讓沒去過行舟島的人感受到島上的自然和諧氛圍。
“就像這些海鳥,它們早已成為行舟島上最常見的一道風景,然而因為常見,卻被很多人下意識忽略了。可即便容易被人忽略,它們的存在本身也無法被抹掉,我們將這個元素加進文創產業園里,讓它也成為隨處可見,卻不容忽視的景色”設計師梁穎慷慨激昂地陳述她的設計理念。
李瑤林似懂非懂,但她很滿意“嗯,就這套方案吧”
眾設計師松了一口氣的同時又有些雀躍,沒想到甲方媽媽并不像以往的甲方那么難纏,雖說他們負責的部分被他們團隊的老大給打回來無數遍,但整體的方案才在甲方這邊過了兩遍,第三遍竟然就成了
雖說李瑤林準備一點點、按規劃地打造文創產業園,但她算了下總投資,估計得花好幾個億,這不,只是總設計費、園區整體環境改造、生產區基礎配套設施以及其余區域的部分建筑就花了幾千萬,險些把她的開發資金給掏空了。
不花這么多錢也不行,因為文創產業園就建在海邊,要耐腐蝕,還得能抵抗十五級臺風雖然這一年似乎都沒有臺風在油市登錄,但保不齊哪天來個超強臺風呢還是得防患于未然的。
因生產要求,廠區的建設是迫在眉睫的,所以她暫時先建兩個廠區,一個廠區起一到兩個廠房,生產一區主要生產行舟島的文創產品,二區的一部分廠房將會租給張耀德的合作社加工水產品。
兩個廠區總占地面積30畝,每個廠區都有生產車間、倉庫、食堂、宿舍、球場、綠道等配套設施。
考慮到污染,李瑤林會控制生產指標,屆時生產出來的廢棄物、污水也將集中送到專業的環保公司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