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呈“工”字型,是由兩座平行的主體建筑,中間通過一條廊道連接起來的辦公樓。
前面的建筑是副樓,只有一層,是集參觀、購物、體驗于一體的文創展示區,屬于開放區,專門售賣、展示行舟島的文創產品,游客也可以在這里親自制作工藝品。
它的左側盡頭是游艇帆船基地,右側盡頭則是產品部的辦公室。
從中間的廊道穿過去則是兩層辦公樓主樓,產業園管理中心、市場經營部的銷售組、后勤保障部、財務部等辦公室都在這邊。
員工食堂在a區和b區之間,員工若不想在食堂吃飯,也可以自行解決。
辦公區的周圍有一些小店,按照招商要求,這些小店只允許開沒有油煙排放問題的小吃、甜品、奶茶、咖啡、便利店等。
看到已經有店鋪開張,李瑤林問“這里的店鋪租出去多少了”
負責這些店鋪招租業務的招商部經理說“這個區域一共有十二間店鋪,目前已經全部租出去了,其中兩家連鎖品牌的24小時便利店、兩家奶茶店、一家咖啡店、一家水果店,剩下的都是小吃店和甜品店。”
顯然,這些入駐的商家對產業園的發展前景很有信心,不然也不會在辦公區還未修建裝修完工、未實地勘察之前就先過來把鋪子給租下來。
事實證明這個地段很不錯,因為它在辦公區與中心廣場之間,游客去銀色沙灘必然會經過這些地方,以銀色沙灘的人流量,這些店鋪壓根就不用愁沒客源。當然,前提是這些商家的產品質量得過關,要是小吃店的東西太難吃、飲料店的飲料太難喝了,誰還愿意去關顧呢
視察完b區,李瑤林就溜達去了銀色沙灘。
整個銀色沙灘的面積只有29000平方米,國慶的時候,這里就跟下餃子一樣,密密麻麻全是人。哪怕現在已經到了濱海旅游淡季,這兒同時段也有上千游客在玩耍。
銀色沙灘的旁邊也是海灘,不過那些海灘都未經開發,只有少數游客會去散步、挖貝殼和白蛤蜊,下海卻是不敢的在銀色沙灘海域的映襯之下,這些海水看起來都不太干凈。
李瑤林思忖“看來平常也得像節假日一樣實施客流控制了。”
至于把周圍的海灘也拿下來開發
她現在窮得很,除非白送,不然她沒那么多資金去負擔那高得離譜的運營成本。
正想著,就看到紀錄片拍攝組的身影出現在了周圍,他們先拍周圍的海灘再拍銀色沙灘,旁邊是負責出鏡的林綺桐和老黎。
前者是最早給行舟島宣傳的人,后者則是親自經歷過、看著行舟島是怎樣從一個滿是海洋垃圾的無人島嶼慢慢地開發成至今這樣受歡迎的海島的。
老黎說起往事就滔滔不絕,而且越說越激動,他以前不知道,后來加入了行舟島,看到一些年報才知道島主為了治理污染,一年竟然投了一千多萬元進去,他對島主除了佩服就是崇敬
老黎一臉感動地說“島主一直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默默地處理污染,她是行舟島的功臣,也是油市的功臣”
李瑤林腳趾一摳,抓起了不少細軟的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