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拍攝組這一拍就是二十天。
十二月下旬的油市終于降溫了,而到銀色沙灘游玩、沖浪的游客較之前也少了一半,但單純來看海景的游客也有兩三千人每天。
文創產業園的園林景致也已經移栽得七七八八了,每到夜晚景觀燈亮起,這里便成了碧灣區市民茶余飯后最愛待的地方。
上千平方的中心廣場有正在跳廣場舞的老阿姨、老大叔,也有正在談情說愛的小情侶,還有拖家帶口出來消遣的一家幾口。
中心處,行舟島模型在夜里綻放著璀璨的星光,被它吸引而來的孩童圍著它看,因隔著池子,他們也沒法觸碰,只好眼巴巴地看著。
賣氣球和熒光棒的小販見狀,溜達過去,做賊般問“我這個也會發光,叫媽媽給你們買一個怎么樣”
小孩的母親面無表情地把孩子給拖走了。
巡邏的保安來了,小販見狀,拖著他的東西就往反方向跑,一下子就沒了蹤跡。
這樣的一幕很常見,幾乎在各大公園、商業街都能看到,但拍攝組還是如實地拍了下來。
以前這里一到夜晚就漆黑一片,用油市市民的話來說,別說人影了,鬼影都沒一只。誰能想到才開發半年,這里的熱鬧程度就堪比已經開發好幾年的紅樹林公園了呢
導演一聲令下“收工,明天去保護區拍最后幾組視頻。”
攝影師有些恍惚,要不是導演這一聲提醒,他都險些忘了自己拍的紀錄片主題是治污與自然環保方面的。
導演說“這些素材可以放到隔壁脫貧致富、發展鄉村旅游業主題欄目去,不會浪費的。”
攝影師“”
導演你是懂充分利用資源的。
眾人收拾一番,第二天乘坐員工船再度回到行舟島上。
導演原本是要去保護區的,但助理忽然提了一嘴“行舟島有個海洋走廊還是什么的景點今天開放了,我們要不要去拍一拍”
導演問“什么海洋走廊”
助理掏出手機,從上千張照片里找了許久,終于找到一張他在辦公樓a區拍攝時隨手拍下的行舟島項目公示圖,這上面寫著行舟島有一個“海洋生態走廊”的項目將于12月22日,冬至的這一天試運營。
導演用贊許的目光看了他一眼,決定先去了解一下這條“海洋生態走廊”是什么。
在他們的設想里,這條長廊應該是相當于文化展覽那種館,他們記得當時行舟島的東南面就有一片地方被圍了起來施工,想來那是一座建在海島邊上的建筑。
然而當他們過去的時候,卻并沒有發現有類似走廊的建筑,倒是看到了一個類似地鐵出入口的透明玻璃罩。
這個出入口建在海邊,要想過去還得過前面的售票處和閘機。
此時已經有游客在售票處前停留了,他們好奇地看著路標和招牌,嘀咕道“海洋生態走廊”
“我怎么沒看見有走廊”
“那個是出入口吧它通向哪里”
有想象力豐富的游客發問“走廊該不會在水下吧”
旁邊的人笑說“怎么可能”
這游客不高興地反駁“怎么就不可能行舟島還有建在水下的酒店呢”
眾人“”
說的也是,對別的濱海景區而言這不太可能,可放在行舟島上,還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