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蓁一說到印書,各家的人才都支棱了起來。
他們巴巴的趕到都邑來,圖的不就是那幾張紙嗎,只是之前沒機會和姜蓁暢聊,所以只能默默的跟法家和儒家的人學,先在都邑辦私學,把名聲打出去之后,再來找姜蓁。
現在姜蓁主動遞橄欖枝,所有人都拿著自家的著作找上門來了。
而且臨近姜蓁的生辰,大家上門都還帶了禮物。
“太女曾說收禮不收貴重的,只收稀奇的。所以我今日給太女送來了一盒柿子餅,這是我老家那邊的美食,公主可以嘗嘗”
“這是我才衛國帶來的巴山茶,可當菜食,也可當藥飲”
這茶不錯,可以多多的人工培育,以后有大用處。
現在的人都不愛喝茶,但上行下效,只要阿蓁開始喝,其他人也會跟著喝的。
茶再不好喝,也比前兩天某位官員送來的超級大鱉好吧。河里到處都是鱉,他送的那只鱉除了大點,有什么稀奇的。
藍河公主巨富是出了名的,大家給她送禮從來也不敢斗富,而是精心挑選姜國都邑比較少見的。
要是收到了自己喜歡的禮物,姜蓁也不會吝惜自己的賞賜,以待下一次別人再給她送好東西。
柿子餅姜蓁不會給獎勵,但茶是必須要給的。
這段時間門上門的都是文人,所以姜蓁直接把府里印刷的全套書冊送給了對方,順帶還送了對方一刀紙、墨條還有毛筆。
所有人都知道,想在姜蓁這里印刷書籍,內容必須要姜蓁親自審過,各家大佬們面對姜蓁提出來的要求,基本都是全盤接受。
姜蓁不喜歡的內容,大不了自己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另提,但印書肯定還是要印的,否則自己就慢了一步。
姜蓁雖然讓他們改,但并不嚴苛,由于她的放任,所以論臺那邊又吵起來了,而且不是一兩家的吵,是大家一起吵。
“賢者與民并耕而食,人人都要平等勞動,而且應該市賈不一,不作假不欺騙人”這些內容是姜蓁審核過了的,所以農家的人說得尤為大聲。
儒家的人反駁得更大聲“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賢明的統治者就該順應民心,何來什么上下之序。”反駁完儒家的人,農家的人又繼續說道“農業是一個國家根源,若想富足,就要大力發展農業,如姜太女一般,設置農莊研究農事,興修水利治理天災但商業是必須要大力阻止的,商人買賤賣貴,和農人比起來,付出更少收獲更多,長此以往,哪還有百姓會安心種地。”
“非也非也,殊不知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商人才是糧食、器物和財富流通的關鍵。”商家的人非常自信的說道“從藍河縣對待商人的態度,還有那條白鹽路,就能看出太女對商人有多么重視。”
“呵呵那條路只是因為太女為了方便自己出行修的你們這群商人還真愛為自己臉上貼金。”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得到了姜蓁的支持,在論臺那邊非常肆意的發表著自己的看法。
姜王原本是最愛去論臺聽大家討論學問的,現在也不不太好去了,大家議論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治國方針,他不好在論臺那邊表態,只有回宮之后,小聲的問姜蓁“你當初都是怎么跟他們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