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齊柔帶著巫者離開,醫丑才擔心的問道“太女,把這些告訴他們好嗎”
“你擔心姜國打不過他們”姜蓁淡定反問。
醫丑自信的說道“那倒不是,齊國能學太女的新法,但學不來鏡子、水泥和炸藥而且齊國就算
跟著學,以后應該也不會比姜國強大。我只是擔心他們變強之后,會給姜國帶來麻煩。”
“不會的,我有這個信心。”姜蓁笑瞇瞇的說道“有他們幫忙,至少統一文字的事,能提前完成,等到文字和思想都統一了,不管是哪國笑到最后,都不重要。”
她這個外儒內法的套路雖然好用,但也不是所有國家都能用的,至少衛國和鄭國就得悠著點來。
鄭國已經是儒家的天下,官員也大都是儒家的人,莫名的想要在鄭國打壓儒家,提高法家醫家之流的地位,讓別人站在自己頭上,儒家的人肯定不會干。衛國也是同樣的道理。
其余各國不把國內的事情處理好,就盲目跟著姜國學,很容易便宜了姜蓁,還把自己給坑了。
藥雖然是好藥,但得對癥才行。
齊柔和姜蓁暢談了許久,又得了姜蓁的允許,第二天一早,她和另外幾位公子,去論臺圍觀各家大佬們討論學問的時候,就開始大聊特聊,吸引住了諸位公子的目光。
“昨日我和姜太女聊過,覺得她說得很有道理。姜國現在的情況,就是以法為骨,以儒為皮,中間再填充血肉”
幾位公子雖然不是太子,但以后都會是君王的左膀右臂,萬一太子沒了,他們還是第二順位繼承人,所以齊柔說話的時候,他們都聽得很認真,時不時的還要發表兩句想法。
“姜太女既不抑農,也不抑商,任由兩家自由發展,倒是有些無為而治的想法在里面。”
齊柔“姜太女說了,市場決定需求。就跟人渴了知道喝水一樣。某個地方如果缺了商人,自然就會有膽子大的人,愿意冒險販賣貨物,若是商人多了,貨物賣不上價,利潤還不如耕地,他們自然就會回歸土地。只是這個過程,需要朝廷調控”
有些話,齊柔也不是很理解,但照著姜蓁的說就對了,治國方法哪有簡單的呢。
姜國成功的案例就擺在眼前,齊柔又把姜國變法的本質給說透了。
幾位公子聽完,都覺得自家能行,在齊柔的引薦下,紛紛向姜蓁下訂金,排隊買書。
鄭國文風最盛,所以鄭鴻的手筆最大,宋光其次,衛陽就是跟著買了一點,并沒有多買。
衛陽心里有數,還算冷靜,但鄭鴻好像被齊柔給忽悠瘸了。
鄭國想要變法,國君得先和儒家干一架才行吧。
盲猜鄭王被揍,或者兩敗俱傷。真當儒家的天人感應是說著玩兒的。鄭王要是敢在儒家頭上動土,轉頭儒家就能把天災甩鄭王頭上,怪他不施仁政。
管它呢,他們打架歸打架,書還是要看的,簡化字還是要學的。我們的目的達到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