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珠玉這些東西,會被諸位貴族當成珍寶,是因為它們稀缺。
姜蓁作坊里面產出的那些東西,完全可以批量生產,只是為了從貴族手里面撈錢,才會控制產量,營造出一種極其難得的樣子。
青瓷作坊對外宣稱的是,一窯甚至幾窯才能燒制成功一兩個合格品,嚴格控制往外賣的數量。
但姜蓁和姜大頭日常使用的器具,早就換成了瓷器,而且作坊的倉庫中還有大量的儲存。
等哪天姜蓁松開那道口子,瓷器的價格也會暴跌。
想到自己作坊里的那些產出,姜蓁忍不住感慨“說起來,以黃金換黃金的生意,是他們做的最成功的一次了。”
不得不說各國貴族還真的是經商鬼才阿蓁每次挖坑,他們都興沖沖的往下跳。
黃金不會跌價。不像瓷器和玻璃,全看咱們的心情。這波咱們可沒坑他們。
雙贏,這就是雙贏咱們賺火耗費和人工費,他們得到更優質的黃金。
新幣要想有一個好的發展前景,口碑是最重要的。
姜蓁并沒有在新幣上面刷什么花招,銅錢和金銀的重量和純度都是夠夠的。
可姜蓁以前的那些生意都沒受到阻攔,這次雙贏的事,卻讓各國君王產生了警惕,逆反了起來。
哪怕國內貴族私下兌換金銀兌換得飛起,鄭王依舊下令,禁止鄭國商賈在交易的時候,使用姜國的錢幣。
早朝上,鄭王直接罵起了諸位臣子,“是我鄭國的刀幣不好用嗎非要用姜國的半兩錢你們可都是我鄭國的臣子,怎么好意思去用姜國的錢”
各國的銅錢形狀不一,鄭國的銅錢形似小刀,被大家叫做刀幣,宋國的銅錢有三個孔,被大家稱為三孔錢
商賈經常各國到處躥,坊市內各種錢幣都有,但使用得最多的,還是本國的錢幣。
看鄭王在為銅錢的事情擔憂,朝中的臣子勸誡道“王上放心,就算我國君侯從姜國那里兌換了大筆的金銀,但他們只會放在庫房,死后拿去陪葬,不會動用,影響不了我鄭國刀幣的正常使用。”
“沒錯,金銀就罷了,姜國嚴格控制國內銅鐵的產出,姜國的半兩錢,威脅不到我鄭國的刀幣。”
姜國新的冶煉技術,暫時只對金銀造成了沖擊,想要霸占大批量的銅錢市場,還得等很長一段時間。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鄭王心里依舊不舒服,罵道“憑什么同樣重量的姜國半兩錢,就是比我鄭國的刀幣值錢我鄭國的鐵官,實在是窩囊”
以前大家的冶煉技術半斤八兩,交易的時候,大家也不會去挑剔用的是哪國的錢幣,重量對了就行。
現在姜國新幣的純度到了另一個高度,身價立刻倍增,同樣重量銅錢,姜國新幣的價值是鄭國刀幣的兩倍。
被鄭王點名批評,鐵官苦著一張臉,站出來解釋道“王上,我鄭國鑄造局制造出來的刀幣,質量雖然比不上姜國新幣,但也是不差的,是那些私鑄的劣質刀幣壓低了價錢。”
這件事的源頭確實不在鑄造局,而在其他亂來的君侯,想到這個,鄭王心里的火氣就降不下來,罵道“若不是他們帶頭抬價,姜國新幣又何至于壓我鄭國一頭。這次必須要嚴查,誰家作坊敢私自鑄幣,寡人必會嚴懲”
諸位君侯做事確實不地道。
亮晶晶的、純度高的金銀,搬回家自己藏著,然后讓自家的作坊往市場投放劣質銅錢。
要不是那些劣質銅錢的助力,姜國的新幣也不至于一出世就獲得了超好的口碑。
但自己本國有錢幣,再用姜國的新幣,著實時不像話,哪怕是為了自己的臉面,諸國君王也會抵制。
無所謂,質量擺在那里,就算鄭王他們抵制,大家也知道該怎么選擇。
讓鄭王他們犟,等那些劣質錢幣的購買力下降,損失的是鄭國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