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王下的命令施行起來,執行的只有國內的庶民,貴族一點也不受約束,甚至在買賣的時候,只收姜國新幣,對其他錢幣壓價壓得厲害。
可簡化字那里鄭王已經妥協過一次,這次雙方的錢幣之爭,鄭王不打算再退,開始狠狠的收拾起了國內的貴族。
其實主要原因還是鄭國鑄造局的冶煉水平不夠,要不然他也會理直氣壯的把姜國新幣叫成鄭國新幣。
既然學不會,那就直接抵制。
鄭王新提拔起來的官員還算忠心,但能力參次不齊,一旦出現爭斗,傷亡也就跟著出現了。
“我親自提拔的郡守,居然在巡河的時候跌進水里淹死了郡丞又墜馬把腿摔斷了然后你們告訴我這都是巧合”
聽到這些消息,鄭王差點沒把桌子拍爛,轉頭就報復了回去。
年初的時候,鄭王為了安排自己人,整個鄭國的官場就已經斗過幾回了。
這群新提拔的官員聽鄭王的吩咐,也在老老實實的搞民生,但還沒有見到效果,就又成了炮灰。
親自感受過鄭國官場的混亂,惜命的官員沒有猶豫多久,很快就辭官跑路。
等這群辭官的人回到姜國,就開始跟熟悉的人大吐苦水。
“在姜國做官,有律法審判,死得明明白白。可在鄭國,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鄭國如今真斗得這么狠”
“就是這么狠。”辭官的人回道“我在姜國科舉失利,原本準備回鄭國大展拳腳,可誰知道回去辦事阻礙重重,連修個水渠,弄個養殖作坊,都要受人掣肘。”
“在姜國,可不敢有人這么搗亂。姜國貴族和官員,誰不怕御史臺的彈劾。”
“可不是嘛,姜國農莊里的豬羊養得膘肥體壯,我在鄭國弄個農莊,里面養的豬不翼而飛氣得我幾晚上沒睡著”
一旦開始吐槽,就停不下來了,辭官的人接著說道“我想讓縣里的百姓換上新式農具,但我一問,縣里根本就沒多少鐵量儲備,向朝中求助,一兩個月都等不到回音”
“那這速度確實比不上姜王,當天的奏折姜王從不會拖延,一般都是當天批完。”
姜國制度的嚴格,不是單針對底層官員的,針對的是姜國所有官員。
整個體系從上到下,都遵守規則,那辦事自然高效。
去鄭國體驗了一番自由散漫,這群官員才體會到姜國規矩的好處,幽怨的說道“幸好我這次跑得快,要不然你們就見不到我了。”
好友疑惑的問道“這次爭斗不就是因為姜國新幣嗎,要實在不想和他們對上,你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就好了他們要用新幣就讓他們用,要鑄私錢就讓他們鑄,咱們明哲保身”
“你們就看到鄭國貴族心狠手辣,那鄭王呢他動起手來也不溫柔啊”
好友沉默了兩秒,尷尬的說道“你這段時間也是不容易”
“可不是嘛好不容易倒騰了一點棉花種子回去,這都到收獲的時間了,我卻辭官了。我這段時間也不知道是為誰辛苦為誰忙”辭官之前,他做事是真的掏心掏肺,但結果卻不盡人意。
如今他也是看開了,辭官之后就帶著家人移居姜國,哪怕在姜國不做官,做學問也是好的。
可他畢竟在鄭國做過官,不自覺的就會觀察起姜國的一些物價,尤其是布匹的價格,鄭國許多貴族家里還囤著布呢。
這些東西不止辭官的人會注意,正在四國做官的人更是高度關注。
姜國這段時間棉花豐收,棉衣和棉布的價格一路走高,看得四國官員齊齊松了口氣的同時,心里也戒備了起來,暗道姜王折騰了這么久的布價,現在終于圖窮匕見了
他們可不會任由姜王操縱,去買高價的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