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國比衛國不知道富裕多少,姜蓁都覺得國內百姓需要好好修養幾年,更別說衛國。
這次衛陽出征,雖然打了勝仗,但回朝之后,依舊不算開心,對衛王提醒道“要保證后勤,還是得先把水泥路修好。”
“姜國現在就在國內大肆修路。”衛王的表情有些羨慕,又有些無奈,“衛國想修路的話,還得緩兩年看有沒有機會。”
“哎”衛陽也跟著無奈的嘆氣。
庶民的主要職責是種地,糧食也是國之根本,衛王想要有什么行動,首先要保證的自家糧倉。
可衛國的糧倉,就沒滿過。
再對比一下姜國的富裕,衛王只覺得心口泛酸。
有高產的糧種,外加科學的種植方法,秋收過后,姜國的糧食產量,就已經能勉強滿足國內百姓的需求。
畢竟姜國人口少,就一千多萬人,擱姜蓁穿越前,一個厲害點的省會城市,人口都比姜國全國的人口多。
姜蓁雖然護犢子,但也不是小氣的人,發現國人的肚子能填飽之后,她就不再干涉姜國和衛國的糧食交易。
她也不希望衛國的百姓餓死。
紅薯土豆雜交水稻之類的高產作物,把糧食的價格降低了不少。
但糧價能改變,衛國的貧窮卻是沒法改變的。
哪怕姜蓁不干涉,他們也沒太多錢買糧食。
想想衛國也是可憐,國內掙錢的產業沒多少,全都是花錢的。
買糧食要花錢,買棉衣要花錢,買鹽要花錢,買紙筆書本要花錢唯一能掙錢的,就是賣點牛馬,可現在匈奴那邊的牛馬也不太好搞了。
衛國的地理條件,和姜國治水前一樣,天殘,只靠本國出產的糧食,是不夠的,以前他們都會暗戳戳的從宋國買糧食。
現在衛國想買糧食,就只能通過姜國,再加上鹽鐵之類的物資,不硬碰硬,只玩經濟,衛國都扛不住。
尤其是現在研究院都已經把蒸汽機弄出來了,以后蒸汽機引發的工業改革浪潮,能把衛國拍死。
所以姜蓁一點都不著急,穩坐釣魚臺,如果衛國準備接著耗,她就把衛國耗干,再動手。
但姜蓁還指望著衛國投降,所以姜蓁賣地的時候,還是特地給了在衛國一個機會
“永安城皇城外的那幾條街的土地,只有姜國的君侯和重臣能購買,但衛王如果想買的話,給我遞個話就行。”姜蓁這話說得客氣,因為在她眼里,衛王早晚會成為姜國人。
衛國太子老實點頭,回道“此事,我會寫信告訴父王。”
永安城所有的土地都是姜蓁的,在城墻和基礎設施沒弄好之前,姜蓁就沒開買賣的口子。
如今姜蓁一松口,一大群人就拿著錢,直沖永安城選地修房。
不過西邊那片挨著皇城的地方,一般人有錢也買不到,朝廷只賣給有官職的人,方便大家上朝。
如今大家買到手的,都是一塊反反正正的土地,想要什么風格的房子,自己修建。
不管是古樸莊嚴的樓宇,還是干脆利落的水泥鋼筋建筑,姜蓁都不參與,全憑他們個人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