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阿丙和湯圓兩個所求的并不是什么潑天不講理的要求,想要的只是再合理不過的老袁的那筆撫恤銀錢而已。可世人多的是看人下菜之人,面對兩個衙門里做事的小師傅,再合理的要求,于那等看人下菜的人而言,也是要掂量掂量這送的禮物夠不夠格的。至于那些個他們看不上的小食,既送了,又哪有不收的道理?便是收了不辦事,兩個普普通通的衙門廚子那些人亦是不會放在眼里的。
有本事……告他們啊!
所以,湯圓和阿丙兩個孩子這一番辦事送小食的舉動其實是完全搞反了。
他在大理寺衙門里向內務衙門的雜役探聽消息時送小食,不送實打實的禮,是因為律法規定不許雜役收禮索賄,一旦被人抓到把柄,這些雜役的差事自然要丟了。為了不擔上‘受賄’的名頭,又想請人漏漏口風,便只能送些算不上‘禮’的吃食,免得那些雜役被人拿捏到錯處辦了。
反觀湯圓和阿丙兩個孩子請內務衙門那門房遞信,卻是不能送吃食的,這些吃食算不得禮,門房自然敢收,且收了還敢不辦事!畢竟吃食算不得禮,便是鬧上公堂也不能如何。
其實……若這兩個孩子當真想讓那門房遞信,該送的不是吃食,而是禮。若是那些門房收了禮,不辦事,兩人便能一紙書信將那門房告上衙門,告他收禮,能叫那門房輕則丟了差事,重則被人查辦的。
這些事紀采買看的清楚,溫明棠自然亦是如此。之所以先時沒有提醒湯圓和阿丙兩人,不過是因為便是給那門房送了禮,事情也辦不成。一個內務衙門的門房便是收了禮,能辦的事也不過是將書信老老實實的遞上去而已。至于遞上去之后管事們看不看,看了之后應不應兩人所求的,一個門房又能做什么?
可笑那門房不過是狐假虎威罷了!只是遞個信,卻仗著那開門關門遞信的勢,欺辱那些上門求辦事之人……紀采買想到這里,忍不住搖頭。便是當真送了禮,事情辦成了,那門房指不定后頭打聽到消息,又要去尋湯圓和阿丙兩人邀功,說自己的大功了。實則事情辦成與否,難道還當真要看他一個小小門房的臉色不成?不過是做主的自靜太妃換成了東宮皇后而已。
看著這一車一車送來的時令菜蔬,便知東宮皇后是準備同靜太妃換個路子,準備“撫恤”眾人了。她既撫恤眾人,遇到老袁這種事自然不會不管,是以,這信只要能遞上去,便是必成的,與那門房無關。
既然只要遞信,那自是內務衙門隨便哪個人遞的都成!
是以今日,他同溫丫頭才會接了湯圓的信,主動攬下這件事。
那送菜蔬的姓馬的雜役看著那廂的溫明棠與紀采買,看出這兩人有話要同自己說,便自顧自的搖了搖頭,走至一旁。
果然,待大理寺的雜役們開始搬菜蔬時,溫明棠與紀采買走了過去。
看著紀采買照例又是自懷中取出一包準備好的小食,正在搬菜蔬的湯圓與阿丙對視了一眼,有些不解。他們尋門房辦事亦是買的小食啊,且還是照紀采買日常買的那些小食買的,唯恐買錯了,可……為什么那信送出去之后卻一直沒有什么回應?
不過雖是不解,看著上前同那送菜蔬的內務衙門雜役攀談起來的溫明棠與紀采買,湯圓道:“一會兒問問溫師傅!”而后便同阿丙一道認真搬起了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