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淞和方氏在京城中過得甚是安穩。雖然南北方氣候風俗等差異頗大,但薛淞前世走過了不少地方的,而方氏也是個隨遇而安,適應力挺強的女子,在做姑娘時就隨著父親遷徙了一回了,也不在意這個變化。
況且,薛家的條件算是很優裕的,就說在京城里能有一處屬于自己的舒適寬敞宅子,大多數中等官員們都是沒法做到的,觀政進士們大多是住著官府的房舍,少不得要分心。薛家一家人卻可以安居樂業,減少了許多煩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了豐厚的家底,薛淞才能集中精力來好好做事,不會為日常生計勞神,也有足夠的底氣獨善其身,不至于會為了銀錢而折腰迷惑。薛淞再次感嘆出生在薛家,也不全是壞處的。
除了分家時得到的家產帶來的穩定收益外,薛淞和方氏也對經營自己的產業很上心。那棵千年檀香檀木送到了金陵城后,薛淞便請薛老爺找尋了高明的巧匠,截了一半木料,做成了不少擺設和手串等裝飾物件,精工細雕,非常用心。古代手藝人的本事真是讓人驚嘆,那些物件都做得極其精致,堪稱是藝術品加上那頂級的質料,看上去無比的高貴奢華,饒是薛淞自小就見慣了許多好東西,看著被挑選出來送到京城的幾件,也是嘖嘖贊嘆不已的。
那些物品,薛淞分出了一半,先留在金陵薛家相熟的珠寶鋪子里售賣。薛家如今身份不凡,連帶著薛家的物品也漲了身價,售賣起來,甚是搶手。
余下的一半,薛淞囑咐父兄,好東西不要一下子出手,隔段時間拿些出來賣,等到這千年檀香檀木的名氣出來后,可以慢慢地提高價錢。這就是饑餓營銷。逐漸打造個薛家所出,皆為精品的印象后,就可以開設自己的薛氏商鋪了。
薛淞和方氏的精力有限,經營要往貴精不貴多的路線上發展。薛家在江南多年,在商場上根基深厚,薛淞考慮到三年之后自己的去向未定,名的產業暫且不移至京城,在富庶安逸的江南一帶發展為好,拜托給了薛老爺照看。
奶兄謝平掌管的東南商號漸漸有了進展。他救下的南洋商人在所在之地頗有些勢力,在那商人的牽線搭橋之下,商號里從江南一帶運來大量的絲綢瓷器,在東南沿海與南洋商人們交易,換取到南洋出產的寶石香料、上好木材,再運往江南售賣。這樣交易了幾趟后,獲利非常豐厚,薛淞論功行賞,也按照原先的約定給了謝平不少分紅,謝平的干勁越發高了。
薛淞惦記的不只是賺取銀錢,他叮囑謝平,要花大力氣打聽海外是否出現了新的糧食作物,哪怕是未見過的蔬菜、水果之類也要及時把種子搜集過來,不惜重金懸賞。但這些事情可不是一蹴即就的,薛淞也不知道如今新大陸的情形,這時代的消息是非常閉塞的,千里的行程都要以月為單位計量。
真該讓喜歡從前慢的人來這里好好體會一下,保管他會改變心意薛淞苦笑著想道。
另一半木頭,薛淞讓薛老爺收在庫里好生保管著。他記得,明清之時,自南洋來的好紫檀木是越來越少,價值一路走高,最后市面上都是拿著其他的檀木來冒充。他準備把那一半檀香檀木留著,日后用來給女兒打造嫁妝。若不是為了眼下的生意和要進行的計劃需要銀錢來周轉,薛淞連那半棵樹的料子都舍不得用上呢
在京城里,薛淞生活得很謹慎。他與那些武勛們幾乎沒有來往了。薛家是皇商,在勛貴圈子里只是邊緣的人物而已,而薛淞更是與他們素不相識的小輩,沒有理由上趕著親近不是么
因此,薛淞從未去拜訪武勛們,平日里更不交往。
什么,老將軍您說和我薛家交情如何深厚,你家祖上與我的爺爺、太爺爺們曾經共事過,那是幾輩子都相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