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淞厚著臉皮剽竊了這些雅致的名字,那些鋪子就交給了方氏管理。那王家當初送來的丫鬟,后來改名為菊華,被方氏慧眼任命為女管事,銷了她的奴籍,許給她不錯的薪水,再加上提成分紅,賣出去的貨物越多,那收入也就越多。菊華被方氏看重,心中本就感激,重賞之下,對這買賣更是上心。
薛淞和方氏沒有看走眼,菊華確實時尚審美品味不錯,人又能擅長察言觀色,很會說話,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情商高,和許多女客們打起交道來,是如魚得水,應對得體。隨著這生意越來越好,菊華姑娘的收入也水漲船高,她又勤儉得很,幾年下來,也積攢了一筆數額不小的銀錢。
菊華本出身良家,從小也學過些字,念過些書,父母不幸亡故后,在災年被祖母做主,賣為奴婢。在王家時她在這貴族家庭中也長了不少見識,因長相清秀,被當做一件玩意兒送到了薛家。
因此,菊華很珍惜這份差事,熱情敬業,日日早出晚歸的,全心投入。她得到自由后,對生活更加滿足。因著兒時的遭遇,再加上在王家和平日里接待客人的見聞,她也就不想嫁人了。年紀大了,也尋不到什么好人家,而且自己有份好差事,積累了銀錢,不比在婆家受磋磨的好
不說平民婦人,就是那些高門的貴婦們,面上光鮮,背地里一肚子苦水的比比皆是。就像王家那嫁到榮國府的姑奶奶吧,聽說至今連頓飯都吃不安生,要站著伺候婆婆用餐,也不知道家中那么多丫鬟是做什么用的還有,夫人們還要和家中的妾室姨娘、庶子庶女生氣煩惱,這樣的日子,過得即使富貴,又有什么趣兒像家中奶奶這樣舒心福氣好的,可是太難得了
菊華再三思量,就去求了方氏,在薛家的幫助下,她在官府立個女戶,就當自己是沒有親人的了。后來,菊華拿自己勤儉節約攢下的銀錢不斷地買田地,最后有了一份幾十畝田,一間小鋪面和一處宅子的產業,又過了幾年,還收養了個男孩,教養他長大,日子過得甚是順心。
菊華的改變讓薛淞很是感慨,心中也挺有些成就感的,剛來薛家時,菊華低眉順眼,恭順地以奴婢自居,現在每日忙碌著,眼中卻閃爍著熠熠的光彩,同一個人,前后給人的感覺卻截然不同。
可見哪怕在這對女子那么苛刻的古代社會,只要有決斷,有機遇,也是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自助者天助,對這樣的女子,薛淞是很愿意幫扶一把的。如果只想依靠旁人來拯救,薛淞不覺得自己有這個義務,天下苦命人多著呢,他救得過來么
店鋪里賣的都是精品,用南洋來的上好寶石、翡翠,高薪請了能工巧匠,精心設計制成各種款式的首飾。薛淞有時回憶起后世許多別致的式樣,選擇那些比較容易被這世界接受的,拿炭筆畫出樣子來,交給師傅們制作的。新穎的款式也吸引了不少客人。
三家鋪子互相都是通著的,女客們來看首飾的,忍不住就又添置了好些精致的衣料,又被那些胭脂、香粉、口脂什么的吸引了目光去。鋪子里上下用的人都是女子,夫人小姐們不用避嫌。后面的院子景色甚好,對貴客是招待殷勤,預備的茶水點心也很講究。那些女子給她們細細展示介紹各種物品,還貼心地給她們提些參考意見,談笑間,生意就做成。
慢慢的,薛家的鋪子就成了周圍官宦之家女眷們最愛去的地方,她們雖然不是京城里身份最高的貴婦,但也是地位不低的,消費能力也很不錯。這個年代的人們生活單調,女子們更是整日宅在家中,除了到寺廟里燒香拜佛,走走親戚之外,也沒有什么消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