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于國于民無用的勛貴中,竟然能長出這樣一根好筍來,真正難得
薛淞的猜想沒有錯,忠孝王懷著滿腔熱情,不怕苦累,無懼朝中的攻訐,認真仔細地為朝廷辦事,為父皇分憂。他豁出去嚴厲地追討債務,與一些宗室都撕破了臉,背后被人罵做刻薄寡恩,心狠手辣,沒有絲毫永明帝的寬仁等等,但這項大任最后也以失敗而告終。
追討債務的工作完成了一小半,戶部有了銀子,給軍中增派了錢糧后,永明帝就松了口氣,眼前的難題暫且解決了。這當兒,永明帝又猶豫不決起來。那些跟隨他多年的勛貴老臣們,和自己沾親帶故的宗親們,為了忠孝王催債,很多人都來求見苦求,整日圍在他身邊哭哭啼啼的,讓他覺得有些不忍心,又帶著無言的難堪。
忠義親王之事,似乎已經讓自己染上了不慈的嫌疑。如果再為了銀子逼迫宗親和老臣,只怕連個仁君的名聲都保不住了。史筆如刀,后世的人將如何看他呢
永明帝心中反復衡量,很糾結,但在一位敗落的勛貴之家險些因為無力還債而鬧出人命后,永明帝便改了主意。他命令忠孝王停止了催債的行動,忠孝王不愿功敗垂成,據理力爭,未果。
壓抑著滿腔憤慨,忠孝王心灰意冷地向眾人宣布了這個消息,看著有人如釋其重,迫不及待要離開的樣子,心中一片冰冷,又升起陣陣暗怒。
薛淞卻專程來向忠孝王告辭,他見忠孝王心情低落,便誠摯地表達了惋惜之意,不著痕跡地安慰。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王爺心懷朝廷百姓,公道自在人心,且待日后,將以有為也
這些話語,薛淞是琢磨了許久的,樸實而熨帖,讓忠孝王心中好受了許多,尤其是在薛淞表明,如果忠孝王再次受命,他愿意投入其麾下,不計個人得失厲害,輔助他完成此大事。
“薛員外郎,薛家也能算在在武勛之列,又與武勛中的賈家、王家有姻親關系,你這樣做,不擔心旁人詆毀你背叛了武勛嗎”忠孝王凝視著薛淞,問道。
“王爺,小臣是朝廷的官員,自然是以朝廷為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武勛難道就能不守朝廷律法”薛淞反問道“再說了,就是平民百姓,欠債還錢,也是常理不顧朝廷的難處,妄圖賴掉自己的欠賬,此等不體面的行徑,小臣是很憤慨鄙夷的。若說一時還不出全部來,分期償還,或者變賣些古董珠寶,也能抵得上,王爺也是允許他們這樣做了。深受皇恩,卻不思回報,可謂忘恩負義之極小臣恥于與那些小人為伍”
“民間門若是借貸,那利息也是很不低的,而從國庫里借銀子,一點利息都不用付,本就占了天大的便宜做人,如何能那么不知足呢”
忠孝王露出一絲笑意,忽然問道“薛淞,你薛家向國庫借款了么”
“并未”薛淞斬釘截鐵地道“薛家領著內務府的錢糧,做著皇商,已經得到了天大的恩典,哪里還能這樣不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