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王爺不是不懂人情冷暖的書呆子,之前只不過是有著自己的堅持,但永明帝的所為給了他沉重的打擊,讓他心中的信念都有些崩塌。
他對催還欠銀的差事那么盡心竭力,固然有自己的私心,想要立功建業,在父皇眼中增加分量,讓朝臣信服,但也實在存著一片為國為民的心。沒料到,自己的心血在轉瞬之間就能被父皇棄若敝履,任憑自己留下了個刻薄寡恩的名頭。
他倏地醒悟了,在朝廷中,是非對錯并不是那么黑白分明的,更要緊是利益得失。在父皇眼中,最看重的是朝臣的擁戴,史書上的好名聲,而不是百姓和律法規則,自己這個兒子也不重要。
所以,他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抱負和意向深埋在心中,壓抑著自己去和光同塵。因此,籠絡人心對他來說,是必須要補上的短板。
一向不怎么徇私情的忠孝王借著永明帝要安撫他的時機,主動提出要給那些朝廷派出隨他進行催交欠銀工作的官吏們恩典。
他懇切地對永明帝道,這些人運道不濟,跟著他辦事,吃盡了辛苦不說,還落得一身的埋怨,名聲都壞了不少,這都是受了他的連累。他是不怕小人們挾私報復的,但對那些無辜的官吏們有些不忍他希望這些人能得到些補償,以示朝廷不會虧待了盡忠職守的臣子
忠孝王還坦然地表示,請永明帝來施這個恩,這樣也能彰顯父皇的仁義寬容,只要能稍稍彌補自己對他們的虧欠就好。
永明帝想了一想,這法子不錯,這樣一來,那好名聲豈不是自己得了么,可見忠孝皇兒還是對自己孝順忠心的,并未記恨,于是欣然答應下來。
忠孝恭敬地謝恩,垂下眼簾,心中一片冷意。他眼中閃過一絲譏諷,父皇啊,這圣旨雖然是你下的,但他難道不會想法把這真相讓他們知道么施恩,這誰不會啊,他的心機、手腕都不缺的,只不過以前是他太愛惜羽毛,相信自己的忠誠,苦干就會讓父皇器重的。現在,他會改變自己的
在忠孝王的推動下,那些參與催繳欠銀的大小官吏們都得到了獎賞,只是并不都是一樣的。那些被派去,迫于無奈,只是應付差事的,是拿到了賞賜的銀錢,數額還算豐厚。從這點也能看出了忠孝王的改變,放在從前,那不要說賞賜了,不罰就是開恩的了。
而其中勤勉地、積極做事的幾個官員,除了賞銀之外,更得到了明旨褒獎,當年的考評被列為上等,還有兩人得到了晉升,比如戶部派出的員外郎薛淞,因辦事仔細認真,由精于計算之術,官升一級,晉為郎中,成為戶部最年輕的郎中。
這引來了一片艷羨,同僚們在向薛淞賀喜時,心中不免有些酸酸的。只是,也只能是羨慕了,誰叫自己當初沒眼光呢,忠孝王在要求戶部也要出幾個人手幫助催繳欠銀時,他們都視為苦差事,推三阻四的,尋出無數借口來躲避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