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竟然說得挺投緣的,忠順王在皇室里也是特立獨行的存在,不愿受拘束,喜歡享受生活,對朝政興趣不大。這樣,永明帝反而對忠順王很放心,對他的放縱不羈暗中縱然,朝廷中有些御史看不慣要彈劾他,永明帝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
忠順王知道薛淞是金陵人氏,興致勃勃地和薛淞談起江南的昆曲,江南的山水風俗、江南的繁華等等,說著,話題就轉到了芳華居上。芳華居的收益連他這個皇子也挺動心的,忠順王過得瀟灑,府上的開銷也是不小的。
他手中沒什么實權,皇兄又愛惜羽毛,不愿濫收旁人的孝敬。他們兄弟倆只有開府時應得的田莊、銀錢和父皇的賞賜,忠順王就琢磨著要尋些財路,自己過得舒坦些,也能幫著皇兄籠絡些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么,皇兄如今也是醒悟過來了。
薛淞心念一動,便也順勢談起了海貿來。他自己人微言輕,忠孝王未必會聽信。但忠順王爺動心運作起來,如果效果好,忠孝王自然就會重視。
薛淞毫不藏私,講述起了海貿的詳細情形。南洋離華夏比較近的地方還沒有被西方人殖民,南洋的國家實力和生產力水平相距華夏甚遠,但因地勢、氣候得天獨厚,百姓很容易生活下去,因此也比不得華夏之民勤勞耐苦。
那里盛產各種寶石、香料,糧食也常年充足,而且價格很低廉。他們對中原的絲綢、茶葉、瓷器和奢侈品很是喜歡,鐵器等工具也很歡迎。與南洋貿易,只要能打通了商路,那后面運作起來還是不難的。
小臣的家族并無特別深厚的根基,那海貿生意也經營得不錯。大周比薛家強的人家多著呢,小臣不過是占了個膽子大些,對海外比旁人了解得深些的緣故。
忠順王被激起了好奇心“哦,那是何故”
“小臣少年時有幸遇到一位云游天下的高人,他學識淵博,見多識廣,南洋的情形就是他告訴小臣的。當時小臣與之十分投緣,他還勉勵小臣不要囿于一地,有機會去看看這大千世界。”薛淞嘆息道“不過,父母在,不遠游,小臣只能在心中向往一下了”
“但南洋如此落后又富庶,正好與華夏互補,這海貿生意開展起來,對雙方都是極有利的。”薛淞忽然心中一動,他一直在讓謝平留意高產的紅薯有沒有在南洋出現,但薛家商號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未必能及時打探到消息。
就是找到了紅薯,那最初的口味可沒有后世那么甘甜可口,還要精心培育,在各地試著種植,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忠順、忠孝王能對之感興趣,那想必可以事半功倍。
薛淞雖然沒那么心懷天下,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他還是想為百姓做些好事的。他記得,明朝中后期天災不少,運氣不好,正進入了寒冷的小冰河時期,百姓吃不上飯,明朝最后滅亡,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民以食為天啊
薛淞就借著那高士的口,說西洋人在新大陸尋找到了高產的糧食,西洋人似乎把這移種到了呂宋菲律賓一帶,在與南洋海貿時,也可以查訪一番,這可是利國利民,萬家生佛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