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淞的顧全大局更加讓忠孝親王欣賞了。他溫言夸贊了薛淞一番,并表示薛淞守孝歸來,必是要起復的,他的功勞朝廷都是記著的呢,不必擔心,重點是要耐得住性子等待,朝廷自然不會虧待有才德的功臣的
薛淞平靜地笑著答應下來,忠孝親王是想著以后在他手上施恩吧,這樣最好,他不急于一時的利益,他等得起
幾個月后,吏部下達了文書,薛淞重歸戶部,仍舊任郎中一職,只是換了個更重要的部門,戶部尚書暗示道,他可要好好干,不要辜負了忠孝親王對他的期望。嗯,可見忠孝親王的勢力又擴大了
薛虬回到了京城,就被送到了國子監。國子監隸屬于禮部,祭酒知道吳尚書和薛淞的師生之誼,對薛虬也另眼相待。薛虬已經是舉人,國子監里大儒名師云集,這塊璞玉,精心雕琢了幾年,更上層樓是大概率的事如此,吳尚書和薛淞都會記著自己的好處的。
鄰居孫博士已經升至國子監監丞,他對薛家當年的救命之恩可是一直銘記在心的。幾年未見薛虬,見薛虬俊朗英挺的模樣,心中十分喜歡。他向薛淞拍胸表示,只管放心,他一定會好生關照薛虬的,把薛淞當做自己孩子一般上心。國子監哪些博士經義出色,那些策論厲害,哪些老師善于教授學生,他都一清二楚。有他督促著,薛虬也不會懈怠學業,下一場會試必能一舉成功
薛淞謝過了孫監丞,暗自想著,不意當年無意中的一些善舉,能得到旁人的回報,圓了這個因果。讀書人中,像賈雨村這樣的敗類也是不多的
說起賈雨村,他的人生軌跡似乎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林如海改變了決定,林黛玉沒有像原書中那樣離開父親,一進榮國府,賈雨村再沒有護送林黛玉上京的功勞,也就不能趁此機會與賈王等武勛們拉上關系。他當初肯放低身段給林黛玉做西席,可不止是為了那豐厚的束脩啊,貪圖的還不是能博個好前程
但林如海也不是甄士隱那樣的熱心老好人,并無意于花大心思為其謀起復,他已經支付了高薪不是么,不虧欠了賈雨村,賈雨村是被貶黜的官員,他幫忙也要慎重
賈雨村見從林如海處得不到更多好處了,便想另找出路。薛淞路過揚州之時,他已經向林如海提出了要去投奔朋友的意思,林如海客氣地挽留了一回,也就應諾下來了。
后來,方氏與宋先生通信,知道林如海贈送給賈雨村一筆銀子,賓主好聚好散了。
這下,賈雨村當不上金陵府尹了薛淞又松了口氣,這劇情又因他的插手發生了變化。如此一來,薛蟠也不會再打死馮淵了吧書中最可憐的姑娘香菱,想必也不會重復那悲慘的命運了雖然不知馮淵能否會一直珍惜善待她,最終的結局如何,但再差也會比淪為婢妾,被糟踐磋磨死了強吧
信中,宋先生也講述了自己在林家的生活,她覺得開始林黛玉與她之間有些拘謹,性情也多愁善感了些,但在她的引導下,林黛玉性情開朗了不少,兩人相處已漸入佳境。林大人和林老姑母對她也很尊重優待,她過得頗為順心云云。
薛淞長舒了口氣,為宋先生高興,也為林黛玉而慶幸。他不知道林如海的命運是不是依舊,但林黛玉如果能剛強一些,哪怕最終還是要去賈家,但總歸會有些地方不同了,自己放開了心胸,不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寄托在賈寶玉一人身上,日子會比原來好一些的。有林老姑母和宋先生在,想必也不會認賈家擺布
林黛玉對于他來說,畢竟只是一個外人,他做不到為之殫精竭智,也沒有這個資格這樣,他覺得已經問心無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