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薛家的允諾,柳湘蓮便在薛淞的指點下,悄無聲息地開始走起禮來。這時也不講究那些虛禮了,都大大加快了速度,在太上皇壽辰之前,雙方已經完成了小定大定,并且很認真地在官府報備了。
武進士不比文進士的地位崇高,相應來說,他們歷練觀政也來得簡單許多。在甄太妃壽辰的幾天前,兵部便公布了武進士的去處,他們在兵部培訓數月后,便可以走馬上任,分派去各地各處,在上司的指導下,在實踐中磨煉,紙上談兵沒什么用處的。
柳湘蓮如薛淞所愿,被分到了東南鎮海將軍麾下,這是泰安帝以前的私人,柳湘蓮在他手下,會受到保護任用的。薛家人聽聞此消息后,心才放下了一半來。
轉瞬間,就到了甄貴太妃的生辰。因西北前些日子遇上旱災,泰安帝安排官員們救濟,為了撙節銀子,他自己的生辰都很簡單地只與皇后、妃嬪們吃了一頓便飯便罷。甄貴太妃的身份再如何高也越不過皇帝去,再加上大義當前,她也不敢大操大辦,也只得安排了一頓豐盛的家宴應付過去。
不過,她都如此委屈了,她求的那樁小事,太上皇總該答應吧也就是薛淞如今是名聲不錯的文官,不然,哪里需要這么費事兒當然,如果薛家還是以往的皇商家族,沒有今日的出息,薛舒辰只配給孫子做個妾
太上皇覺得自己退位之后,自己的權威逐漸在衰退,心中不禁失落。寵妃的壽辰因著災荒,也不能風風光光地大肆操辦,不然會被朝臣抨擊的。因此,他要給甄貴太妃一些彌補,雖然只是家宴,但泰安帝、皇后和皇家子嗣都出席了,各自送了壽禮來,也是給甄貴太妃足夠的體面了。
壽宴上,太上皇對著泰安帝先表示了一下對旱災的擔憂,刷一下存在感,也顯示自己雖然退位了,依舊是愛護百姓,關心朝堂的。
“讓父皇操心了”泰安帝不動神色地把這話題引入了自己的方向“所幸這些年在西北盡力推廣種植了朱薯,耐貧瘠干旱,雖口味不及米麥,但也可充饑飽腹,因此此次旱災,尚可應對朝廷也發放了糧食賑災,西北無人餓死”
太上皇聞言也感嘆起來,能做到這一地步也確實不易的,畢竟他也希望大周的天下繁盛。
“當初也幸虧薛淞留意著海外的消息,得知了朱薯這種作物,皇兄是當機立斷,心系蒼生,派人大費周章地弄到國內,這才有了今日的安康”忠順親王接口贊頌道。
“薛淞確實不錯,忠心為國,在朝廷上名聲也好。太上皇還不知道吧,薛家和我們甄家都是金陵望族,也是老親,一向情分深厚的”甄貴太妃連忙笑著對太上皇道。
“薛淞膝下一兒一女,也是極出色的。”忠安王妃準備順勢引入話題“那薛姑娘我見過,這一眼啊,就非常中意了,老話說得好啊“百年修得同船渡””
忠安王妃的話還沒說完,就被人出聲打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