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聞此言,頓時驚嘆起來,誰家老丈人不是勸誡女兒要賢良淑德的,這也忒護短了吧
大家都把目光看向三公子,心中暗自想著,如果薛淞是當真的,你即使娶到了薛家女兒,按你的性情,薛家可不得把忠安王府家里鬧得天翻地覆,連咱們皇家的體面都不維系不了的這門婚事,不強求也罷
也有人暗中感嘆,怨不得薛家寧可低嫁,這柳湘蓮也不容易啊,這和贅婿也差不離了嘛所以,忠安王府也不必因此氣憤,人家也付出代價的啊
“不錯,朕記得,那年東橋胡同里的幾家人還得到了父皇的表彰和賞賜,兵部受薛淞自制面粉罐子的啟發,還因此進行了兵器研制。”泰安帝沉聲道,轉頭對太上皇道“父皇,薛淞出身武勛,努力轉型為文臣,難得的是在文臣中政績和聲名都好,又為國立下了功績,堪為文武和諧的象征。這樣的臣子,若是皇家因一己之私而壞人婚姻,會寒了忠義之士的心”
“和我一起做媒人的,還有禮部吳尚書,薛淞是他得意的弟子呢,這成人之美的喜事,他自然也欣然而為了”忠順親王笑嘻嘻地道。
太上皇聞言,默然了片刻,長長吁了口氣。
甄貴太妃的請求答應不得,太上皇做出了決定。
泰安帝與忠順親王的話里行間的,都是在隱晦地提醒他,薛淞的功績與根基人脈,他并不是是京城里隨處可見的普通五品官,而且性情果決,不是輕易便能屈膝的。泰安帝也很清楚地表明了自己要維護薛淞的意向。在這種情形下,他就必須要仔細斟酌了。
太上皇是個在乎名聲的,忠義親王的叛亂已經讓他丟了臉面了,逼著臣下悔婚嫁女,這一旦傳揚出去,可想而知,會在士林中會招來什么樣的非議。
如果薛淞敢抗旨,他就更加進退維谷了,嚴懲吧,那朝臣的進諫和反對的奏章怕會如雪片一般飛來了;本朝文臣的地位雖然比不上前宋,但也還是很高的,太上皇對之也著實有幾分忌憚呢
自己如果執意這么做,也等于是和泰安帝公開翻臉了。他已經退位,權勢慢慢減弱,雖然能用孝道壓制著泰安帝一二,但也要師出有名,這樁事不占理,也得不到朝臣的支持。太上皇還不糊涂
算了,為了一個女子,不值得的
“甄氏,今日是你的好日子,朕”對著甄貴太妃望著自己希翼的眼神,太上皇緩緩地道“朕把那頂鑲嵌七彩寶石的金累絲鳳冠和那尊五尺高羊脂玉的蓮花觀音玉像賜給你為壽禮再有,”
他頓了一下,眼睛望向泰安帝“華兒年紀也不小了,賜他一個侯爵爵位,讓他進宗人府攬個差事做著,也好歷練一番,你為他再尋一門好婚事吧。”
泰安帝也明白太上皇是做退讓了,自然知道要投桃報李,圓了太上皇的面子,于是恭敬地答應下來。這不算什么,爵位遲早是要賜的,不過是個閑職,也不用在意。如果忠安王府一脈安分守己,他為了名聲,也不在意養著他們混吃等死。
甄貴太妃伺候太上皇多年,能一直得寵,很大原因是知情識趣,知道進退。見太上皇做了決定,也就不敢再做糾纏。心中再憤恨,她臉上也并不顯露,只笑著謝恩,招呼著眾人飲酒,仿佛剛才的一幕并未發生過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