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貴太妃和太上皇竊竊私語的模樣落在眾人眼中,大家都知道她那是在向太上皇求助。
泰安帝心中冷笑了一聲,太上皇但凡沒有老糊涂了,也不能答應下來薛家可不是皇家的奴才,也不是宗室,皇家可以任意安排他們,也不擔心在朝堂上會有人理會的。
薛家父子是蒸蒸日上,有人緣、有聲名的文臣,把他家已經定親了的女兒強行賜婚給忠安親王驕橫荒唐的兒子,會引起眾怒的。這是裸地打了文臣的臉啊,他們豈肯容忍那就不只是薛家一家的事情了
而以薛家對女兒的愛護,他們會不會公然抗旨那太上皇的臉可都丟盡了想想這種場景,泰安帝覺得還挺期盼的,心中不禁暗爽,都想著索性撂開手,由著太上皇處置去了。
但轉念一想,泰安帝覺著這可不行。
這是家宴,不是公開場合,太上皇若是強行賜婚,再對在座之人下個封口令怎么辦薛家有這膽量不屈服么薛家的根基出身可不夠深厚啊,薛淞也不是內閣高官,有足夠的底氣抗衡
太上皇強行賜婚后,必定會給薛家些恩典,以做補償的。薛家原先是皇商出身,這商家衡量利弊,那是銘刻在骨血中的準則。為了一個女兒,放棄到手的好處,再得罪了太上皇,那值得么
泰安帝以己度人,換了是他,縱然疼愛女兒,那也是做不到這個地步的。薛淞對自己是有功的,在自己未登基前就主動為他出力了,自己從那朱薯中也確實得益匪淺。如果坐視薛家被欺凌,那未免會寒了追隨自己的臣子的心
而且這樣,那不是彰顯了太上皇的權威,還是壓了自己一頭天無二,國無二主
所以,要搶在太上皇前面,若是他被甄貴太妃說動,當真下了旨意,他也不好駁回的
呵呵,年輕時英明,上了年紀糊涂的君主還少了么,不要臉面的也挺多啊。比如唐玄宗,人家連自己的兒媳都公然納了做貴妃了,也沒臣子敢犯顏直諫的,看來對朝臣的氣節也不能多報指望的。
想到此處,泰安帝便對忠順親王使了個眼色,忠順親王便心領神會,自己出面對付了。
“太妃娘娘有所不知啊,”忠順親王一本正經地道“薛淞并不是個功利心很重的人啊那朱薯是多大的功勞,當初他若是慢慢地籌辦,也未必不能成功,那朝廷還能不拿著高官厚祿給他回報只是,他覺著自己的實力不夠,那朱薯如果能早一日引進中原,百姓和朝廷便能早一日得到其中的好處,便不猶豫地把這個消息告訴皇兄,可見其人無私,對朝廷忠心啊”
“對不相干的人,都有這份仁心,對自己的家人,那更是愛護了。薛淞與妻子琴瑟相合,別無內寵,膝下一兒一女,一家人和睦友愛得很。薛家子也迎娶了國子監孫監丞的孫女,也效法父親,身邊連個通房也不納的。嘖嘖,大家都說那孫家姑娘有福氣,嫁進了好人家”
“所以,薛淞對我道,他挑選女婿,門第家世還在其次,人才品行才是首要的。那柳湘蓮的形貌是不必說了,人才在武進士中也是佼佼者,論門第,其實人家也不差,是柳國公的孫子。更難得的是,那柳湘蓮對薛家姑娘情義深長,立誓此生不二色,只親近薛家姑娘一人。哈哈,只這一條,華兒就比不得人家吧咱們皇家規矩,和文臣士人的大不一樣呢聽說以前的士族,寧可絕嗣,過繼兄弟的子侄,也不肯納妾生庶子呢”
“我和薛淞熟悉,別看他是個文臣,也是很果斷剛烈的。”忠順親王笑著對泰安帝道“那年京城兵變時,薛淞就組織起他們住的東橋胡同里的人家擊退了亂兵,還抓到了不少俘虜。孫家和薛家,就是因此而結下交情來的。那日,當著我的面,薛淞便囑咐柳湘蓮要記得自己的諾言,一輩子愛護他的女兒。如果讓女兒受委屈了,他是絕不能依的。在薛家,可沒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一說,女兒受欺負了,寧可和離回家,薛家也能養著她,讓她安逸地過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