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尤氏聽得煩惱不已,她只得把惜春先留下,準備慢慢地勸說,一邊讓胡氏去賈家告之這情形。
賈老太君聽說此事也是驚怒交加,親自過來教訓惜春。誰知惜春卻是油鹽不進的,一口咬定了如果不讓她出家,她寧可去尋死
探春的大喜在即,怎么能讓惜春破壞了賈老太君心中權衡了利弊,惜春不好控制,想從她身上得到好處,看來是不成的了。她性子這么乖僻,若是鬧出人命來,賈家如今可不能惹上這大麻煩了。認真說起來,能給惜春做主的人,大尤氏比她更有這個資格。那只好算了,讓大尤氏頭疼去吧
賈老太君嘆息一聲,便放棄了。她也不想和東府的人鬧僵了,日后還指望大尤氏那邊能守望相助呢。
大尤氏留惜春住下了,給她的生活條件盡量精致一些,和從前賈家興旺時差別不太大了,還要帶著她去錦繡居等店鋪挑選上好衣料、首飾,去各處游玩散心,用以此來喚醒惜春留戀紅塵之心。這些享受,這些快樂,如果遁入空門,被清規戒律束縛著,那就再也不能得到了
誰知,惜春卻是對這些并不動容,雖然被大尤氏和胡氏帶了出去,但面對那些華衣麗飾,戲酒娛樂極為冷淡,與平常姑娘的做派迥異。后來,索性再也不肯出去了,在家里換上了素色布衣,還斷了葷腥,整日里在屋子里念經抄經,竟有了幾分出家人的情形。
以前惜春雖然喜歡佛法,性子也孤僻,但也不像這樣的啊大尤氏見情況不對,心中也很無奈,見自己和胡氏勸說無用,整個京城里她只有黃娟母女可以求助依靠,便去了尤家,和黃娟訴苦,也想問問該如何處置。
知道原書情節的黃娟表現得非常平靜,惜春出家,算不得世俗上多圓滿的結局,但比起其他金釵來,也是幸運的了。求仁得仁,出家雖然生活清苦,但能求得個內心充實平靜,那也未嘗不能接受經歷了家族興衰,看穿了世間繁華為虛幻的惜春,她的選擇是清醒而堅定的。
最后黃娟還是去了一趟尤家老宅,她想明確惜春的心意,也好幫著她做好安排。如果能讓她得個好歸處,她也愿意援手一二的。古代社會里,女子生存不易,黃娟經歷了,也是感同身受,
因此這些年來,她對身邊的女子,只要能幫助的,就會盡量相助。她的暗香營生,發展得不錯,產業里制香的、售賣的,她都盡量用女子來工作。制香有了現成方子,不用花很大力氣來制作,就需要細致認真,售賣只要是接待女客,這些工作都很適合女子來做。
黃娟給的工錢不錯,在暗香里工作的女子,無論是云英未嫁的姑娘,還是已經嫁人的媳婦們,能很正當地賺到不少工錢。工坊里有些手腳麻利,工作勤勉的女工,或是店鋪里待客周到靈活的女店員,她們一個月的工錢甚至能勝過自己的丈夫和父兄們。手里有了錢,在家里的地位和話語權也隨之提高了。古代社會里,底層女子能經濟上自由,那是難得的
有的姑娘喜歡這種生活輕松自在,對嫁人也就興趣不大,父母也沒那么急切催促,覺著女兒年紀還不大,多干幾年積攢些嫁妝也是好事;嫁了人的,婆家對待她們也比以前要尊重體貼了,人家現在養活自己是綽綽有余,還能補貼家用,如果對她們太苛刻了,萬一媳婦鬧著和離,那不就是人財兩空了么
黃娟有朝廷賞賜的身份,想來暗香鬧事的人必須得掂量掂量,這樣,無形中對那些女子也是一種保護。黃娟對自己給那些女子帶來的改變感到很欣慰,她盡力了,盡管力量有限,但再微弱的燭光也比一片黑暗好。
黃娟和惜春進行了一場談話。她告訴惜春這尼姑庵的真相。以前奉承賈家的尼姑庵,大多是不正經清修的。老尼姑做媒拉纖,做包攬訴訟的掮客,轄制著小尼姑,當做奴仆一般的使喚著,更有甚者是慫恿威逼著小尼姑做暗門子的勾當。這樣的尼姑庵京城是很多的,你要是落在那樣的地方,那可真是生不如死如果這樣,你還不如找個好些的人家嫁了,人間煙火,有苦也有甘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京城有些庵堂是嚴守戒律,刻苦清修的,但在那里,尼姑們晨鐘暮鼓,一日里除了繁重地念經和學習外,還要做許多苦累、繁瑣的雜務,甚至是自己親自下地耕種,有時還要外出化緣乞食,可不像你在賈家時焚香抄抄佛經那么清凈自在,生活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