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世家的爵位,榮耀,是國家給予的,國家若是滅亡,世家的權利,便會蕩然無存。
雖然強大的世家,雖然會威脅到皇權,但外敵若至,世家便會上下一心,共同抵御外敵。
所以哪怕是西晉滅亡,北方的世家大族,基本上都南下投奔東晉。
蜀漢滅亡時期,如姜維,諸葛瞻父子,趙云,張飛的后人,依靠軍功爵獲得權利的家族,都是為了國家拋頭顱,撒熱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在看益州的投降派,大多是豪強,地主階級。
這些人的利益,與國家是不掛鉤的,他們與世家不同,他們的利益不在中央,而在地方。
國家滅亡了,換一個主子就行了,他們的土地還在,仍舊可以在地方作威作福。
科舉制度,并沒想想象之中那么好。
說白了就是皇帝為了穩定皇權,為求拉攏地主階級消滅世家,進行利益互換的一種制度。
世家要的是中央的權利,而地主階級,要的是地方的權利。
唐宋之后,參加科舉的考生,有成千上萬,乃至數十萬,然而三年之中,金榜題名的名額,只有兩百人。
如此稀少的名額,為什么天下讀書人,還要如此熱衷于科舉呢?
因為考不上也沒關系,只要考個秀才就夠了,雖然距離金榜題名的官途遙遙無期,但他們當不了官,可以回鄉保全經濟利益。
國家對秀才有著優厚的待遇,見官不拜,犯法不打,免除徭役稅收,秀才回鄉之后便成了鄉紳地主,隱瞞佃戶,偷稅漏稅,屯積居奇,兼并土地,都是這些豪強地主鄉紳階級干的事情。
豪強地主階級,才是國家的蛀蟲。
軍功爵制度之下,老兵退伍之后,可以回鄉擔任鄉吏。
然而科舉制度之下,地方鄉吏,則是由地主階級掌控,如此地方的**,便更加嚴重了。
皇帝滅了世家,集權中央,但卻放地方權利于地主階級,掌控了中央,失去了地方。
也因此,國家變得越來越腐朽,遇到外敵,更是不堪一擊。
科舉制度之前,從未有國家因為外族而被滅國,農民起義,也是少之又少。
而科舉制度之后,唐,宋,元,明,清,不是被農民起義滅了國,便是被外族滅了國。
為何會如此?
因為以前軍功制度下,士兵就算在戰場上立不了功,無法封候拜將。但退伍以后,還可以回鄉擔任鄉吏,因此那個時候,當兵是可以獲得利益的。
可是科舉之后,當兵的就是當兵的,退伍沒有利益可言,依靠戰功建功立業更是空談。如兩宋時期的岳飛,狄青等依靠戰功上位的將軍,下場皆是非常凄慘。
沒有利益激勵士兵,武將更是被殘忍打壓,軍隊的戰斗力如何提得上去?
百姓被地主階級壓榨,農民起義自然是層出不窮。
異族外敵來了,地主階級與國家的利益不統一,重新換一個主子便行了,如何會上下一心保全國家?
軍功爵制之下,是促進了科技的發展,華夏的科技,一直是領先世界千年。
可是科舉之后,莫說領先世界了,最后反倒是被其他國家給趕超了。
軍功爵制之下,國家尚武崇尚征服,兩漢領土到了最后滅亡時期也一直是處于擴張狀態。
而科舉制度之下,人們的思想被禁錮,無法開拓,讀書人只知考取功名保全利益,沒有進取之心,故而國家的領土越來越小,隨著土地兼并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積貧積弱,最后逐漸被外敵吞并。
國恒以弱滅,獨漢以強亡,便是這個原因。
軍功爵制,世家門閥,雖然會威脅皇權,但卻遠不如科舉制度,地主階級對國家的危害大。
其實任何一種制度,都難以保證國家延續萬世經久不衰,想要國家走的長遠,其根源,還是看統治者,看帝王。
帝王英明神武,國家自然繁榮昌盛,可帝王要是昏庸無道,國家一兩代便會被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