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明章之治
這依然是大漢的一段盛世。
漢明帝在位期間出現了日食最離譜的情況,一年之內兩次日食,但那難道能說明是天子德行有虧,治下生亂嗎
時隔數十上百年重新溝通西域與大漢,讓西漢時候那句“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重新得以昭彰于外。
倘若這真是天道給予天子的警戒,那這天倒是有些昏聵了。
喬琰說到這里,激昂之言稍稍平靜了幾分,她目光轉回到張角的臉上,問道“敢問太平經之中此言可對”
自然是沒有的。
張角心神驚動之中又聽喬琰總結道“此非天子之過,而為日月之行常態也。”
別說張角愣在了當場,就連鄭玄都不由怔忪了片刻。
他與劉洪二人對星象學說經營多年,都不敢如此大膽地說出日食非天子過這樣的論斷。
但她在此時說這樣的話,縱然上抵天聽,也絕不會有人說這是什么僭越之舉,反而會對她多有嘉獎。
因為她在一個最恰當的時候說出了這句話。
倘若日食都不算是因為天子失德而引發的天怒,那么旱災呢蝗災呢大疫呢
張讓聽得眼中異彩連連,恨不得拿出筆來將喬琰所說的話都給記錄下來。
枉他自以為自己善于揣度圣意,但他經營地位數十年,只怕都比不上喬琰此話傳入宮中。
他此前的猜測果然不錯,就算她錯過了那封侯的封賞,劉宏也絕不會虧待這位大功臣。
誰讓喬琰這話,無疑是給了他一個解釋天下災厄的理由。
張讓會想到這一點,張角又如何會想不到。
他的臉色一變再變,最后擠出了一句話,“日月之行非我等凡人可知,一時之例不能盡信。”
這的確是個理由。
日月神秘,人間一時不符也不能作數。
更何況人并非何時都知,但大凡是辯論,猜猜對方會怎么說總是要做到的,喬琰又如何會不曾料到張角會這樣回。
她笑了笑說道“也是,你們素來喜歡自相矛盾,用那些個春秋筆法,我所言不過得到不能盡信四字的評價又算什么。”
張角的“放肆”二字還未出口,喬琰已經飛快地說了下去,“且莫說我在此胡謅太平經卷六十七中言及,此諸賢異士,本皆無知,但由力學而致也。到了八十八卷又說,夫人天性自知之,其上也;不能自知之,力問,亦其次也。敢問閣下,既太平道為綱領,那么料來也是要盡數遵從的”
“足下是生而知之,還是生而不知”
張角噎住了。
不是,你是不是對太平經太熟悉了一點這種錯都抓得出來
曹操在臺下毫不給張角面子地笑了出來,“我這世侄女可真是個促狹鬼,我說她為何要找這太平經中前后矛盾之處,原是用在這里。”
倒是臺上的喬琰在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神來一筆后,并未展現出任何的進攻性,反而擺了擺手說道“不過想來太平經集多人之智慧而成,個中有些矛盾之處也大有可能,倘若足下只有這一句辯駁的話,倒也無妨,我們便先不論天時,而論人事,辯這第二場就是。”
她這話說的可要比乘勝追擊還要扎心得多。
“太平經集多人
智慧而成”說的挺輕巧,卻等同于是在對大賢良師這位置唯一性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