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米行,大批量的購買,再如何講價其實也有限,但如果換個思路,不是米行,而是酒行呢
楊修對酒的了解也不算太少。
魏晉時期的好酒風尚,在漢末已經表現出幾分苗頭來了。
去年的收成不好,在洛陽城中還一度造成了酒價的高昂,楊修都看在眼里。
對于尋常人來說的醇酒佳釀,以他的家世條件,也并不會接觸不到。
再加之他自小閱書豐富,還記得自己此前在漢書中看到過的記載,也即是在食貨志的部分中的那句話,“米二斛、麥一斛,能成酒六斛六斗。”
以米麥做酒,是兩倍多的回報率。
再加上酒價高于米價,這釀酒行業的暴利實在不難理解。
楊修從祖父這里聽聞過一些東西,比如說昔日孝武皇帝時候,正因為這個行業的利潤過高,在御史大夫桑弘羊的建議下實行了“榷酒酤”,也就是和鹽鐵行業一樣,對酒也實行專賣,但因為此事涉及到了太多上層階級的利益,所以也只是實行了十七年就廢止了。
但廢止歸廢止,對酒業征收的稅賦卻也自此又有了明確的規定。
在這樣的情況下,若要確保釀酒行業還能保持足夠的收益,自然要在所用的原料價格上下功夫。
所以也正如喬琰所想的一樣,楊修打的就是利用別人的采購渠道的路數。
倘若可行的話,直接購買酒坊的糧食囤貨,也未嘗不是一種法子。
但是要如何讓對方肯出售呢
楊修在車上想的就是這個問題。
這種社會實際問題,或者說是在打交道層面上的問題,無疑是有點難他。
喬琰聽到楊修嘀咕著那個“酒”字,大概能想到他的思路和他糾結的地方,“我估計他的思路沒問題,但是”
“他缺了跟對方談條件的籌碼。”一旁的陸苑接話道,“他大約也不想拿出自己弘農楊氏的身份,來達成這個目的,但是這樣一來,商人重利益,又哪里會讓他如此輕易得手。”
“是這么個道理,至于籌碼的話,”喬琰琢磨起了她之前閱覽過的典籍,“或許我還有那么一個。”
“讓楊修來見我。”
對于自己想到的計劃還未開始實施,就因為缺乏了其中一個必要條件,而不得不在喬琰面前坦誠承認自己還差了些準備,楊修簡直郁悶得無以復加。
但在聽到喬琰肯定了他的思路也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到后,他又不免露出了幾分喜色。
只是一見喬琰朝著他看過來,他又下意識地肅起了面容。
喬琰“一個還沒法實行的計劃有什么好得意的”
楊修死鴨子嘴硬回道“我在京中見過的美酒不勝其數,若是入了酒坊,自然也能品鑒出其中的弊病來”
“可是,能買得起你所說的酒的人又有幾個”
喬琰一句話將楊修給說閉嘴了。
事實上酒在如今也絕對是個奢侈品,升斗小民能得濁酒過個嘴癮都已經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了,又哪里會奢求楊修所見的那些個千金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