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國時期的曹魏陣營和蜀漢陣營都一度實行過禁酒令。
對于如今的酒坊來說,從洛陽那里來什么貴客提出改良口感的建議,對他們來說沒有一點作用,更切合實際的做法顯然是改良釀酒工藝。
北魏時期,賈思勰寫下了一本堪稱農業技術專著的典籍,名為齊民要術,在其中記載了八種制作酒曲的辦法和四十多種釀酒之法。
喬琰喬琰又不是計算機,怎么能將其全部記下來。
但其中有一種她倒是有些印象。
在原本的歷史上,這種名為九醞春酒法的釀酒之法,乃是沛國譙郡的一位縣令的發明,在他死后此法才傳開,后來落到了曹操的手中,最后被獻給了漢獻帝劉協,而后在曹魏治下推廣了開來。
這種釀酒之法在后世有個別名,叫做補料發酵法,也就是在一個發酵周期內的原料,并不是一次性全部投入,而是分作了九次投入,這樣得到的酒會在成本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更為醇厚,也就等同于有了跟同行相比更大的競爭力。
在原本的“喬琰”的記憶里,她那擔任任城相的父親和這位縣令還真有過碰面,喬羽并不好酒,卻也對此酒印象深刻,購置回來的那一壇,也只在過年節的場合下會拿出來小酌。
若真要以酒坊的采購路子來作為低價購買粟米的渠道,這便無疑是個合格的交易籌碼。
但既然有這個籌碼在,喬琰倒是覺得,只用作一次的購置米糧,好像有些浪費了。
不如進而謀求一個長遠的發展之道。
她這一番沉思,在她自己看來是在對之后的計劃有個全盤考慮,在楊修看來卻仿佛是個要將他遣送回家的信號。
他當即說道“若是實在不成,我再想其他法子就是。”
他才不要被丟回洛陽
但他下一刻便聽到喬琰說道“不,我不是覺得你這路子走錯了,之前我和仲德先生也想的是此法,只是我們都還欠缺了些準備罷了。”
“我有兩件事需要你去辦。”
一聽到有事可做,楊修便基本確認,自己還有留下來的可能了。“你說便是。”
“第一件事,我要你去采買我們這二百余人吃用一月的糧食,再購置釀酒所用的陶鈁和米麥,具體需要多少量你自行估計。”
這就等于是個數學題了,楊修自然算得明白。
“另一件事,我要你去雇傭二人手,最好是對民間釀酒行當稍有些了解的。”
喬琰想了想又補充道“越便宜越好。”
雖然說是說著要從長遠考慮,這前期投入怎么也不能太高。
楊修得了喬琰這兩句話,便大約判斷出她的想法了。
但想歸這么想,他還是免不了又問道“若是這兩件事辦得妥當,我是不是就能留下來了”
喬琰回了個格外穩妥的答案“若是你祖父著人追來尋你,那就另說了。”
不過對楊修來說,有這句話就夠了。
只要祖父派來的人不是上來就將他給打暈了,楊修怎么想都覺得自己還是有點回旋余地的。
過侯馬、臨汾一帶后,楊修就朝著喬琰申請了辦這兩件事所需的經費,又將他從太尉府帶出來的那些個典籍都先扣押在了她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