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國書之中歸根到底也不過就是一句話而已。
八月秋收之時,不當令出兩朝
她當親自前來鄴城,完成這出天下一統的大業。
而此刻距離八月,也僅僅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了。
劉辯甚至還不知道青州和冀州北部的具體戰況,便已經慌亂無措到了這個地步,這讓袁紹無法想象,倘若他知道了自己現在所面對的真正危局,會不會直接效仿秦王子嬰直接開城投降。
不,不對。
他還無法效仿子嬰。
他的那位同父異母的兄弟已經將傳國玉璽以那等方式送到了喬琰的手中,宣告著漢室江山以一種無比正統的方式傳遞到了大雍天子的手中。
他這令不當出于兩朝之中的另外一朝,實當算是個偽朝
那么喬琰完全沒有必要接受他的開城投降
畢竟,因為劉虞和劉協的緣故,大漢傳遞到她的手中已經有了一出再正當不過的理由,不必再給自己添上這一出威逼凌迫其“投降”的罪名。
只需要憑借著此刻的民心在我,攜此等大勝之勢,將那河內、洛陽、乃至于是長安的兵馬直接開赴入鄴城之中,將偽朝皇帝與百官盡數拿下便可。
“大將軍,我等該當如何辦”
怎么辦
若是青州未失其半,易水也還繼續充當著這冀州屏障的地位,袁紹或許還能給劉辯說出那么應對的五條方略來,別管到底能否實施,這垂死掙扎之際,總該先將那個作為傀儡的天子給蒙騙過去,讓其安分地充當著鄴城朝廷尚且存在的標志。
可在此刻此刻這等對方僅僅是因顧慮農田有傷這才并未發兵的情況下,袁紹自己都已覺四面楚歌再無去路,他已沒什么話可以說了。
或許唯獨可以與劉辯說的是,他彼時念出的那封檄文之上所寫的“金章紫綬,華蓋朱輪”,好像已要成為一種再不可能實現的“茍富貴”許諾。
他剛想和劉辯糊弄兩句“等他和下屬商議一番決定”,便聽到劉辯難得敏銳地問道“大將軍是否也已無力回天了”
這位多年間從未當個實權天子的漢室皇帝,好像到此刻才意識到,他所以為的四百年漢室積威早已不在民眾的心中還殘留多少了,而他所以為的一呼百應,有可能應在那位中興漢室力挽狂瀾的漢光武帝身上,卻絕不可能應在他的身上。
袁紹所能賴以支撐門庭的世家底氣,也在天理人事的論斷、在民意沸騰之中同樣像是被刨開了一道崩塌的縫隙,終究要在大勢所趨之下崩塌徹底。
能在這等秩序重建之中活下來的世家,是尚能立身持正,學識通達者,而非袁紹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