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這一聲呼喊,附近立刻就從各處冒出了一大群穿著迷彩服飾的壯漢,看那手中電棒和別在腰間的配槍,儼然就是埋伏多時靜候時機的警方人馬。
至于那“一個不漏,全部都拉”的口號,更是目標明確地指向了那一大群安南船民港城早年的人口發展和經濟騰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用各種非法方式抵達港城的偷渡客們的貢獻。
但隨著改革開放和抵壘政策的結束之后,內陸那邊基本是沒有什么水花了;唯獨因為戰亂和經濟的影響而導致境內混亂不堪的安南,至今仍有船民繼續乘船前來。
當年為了應付安南船民的問題,大儒山附近的島嶼就建有一個船民羈留中心,收容了將近五千人。
不過隨著時間發展,這一類收容政策也如同當初的抵壘政策一樣成為了過去,如今一旦抓到這些非法抵達的船民,基本就都是以遣返為結局。
電臺在88年用粵語和安南語宣讀播出的甄別政策首四個音節,就是“不漏洞拉”,其意是為“從現在開始”,后續則是解釋政策變改的內容。
在這個廣播經過數年的循環播放之后,“不漏洞拉”就被用作了對安南船民的謔稱,而“一個不漏,全部都拉”這句話也是衍生自這個諧音空耳。
政策變改之后,羈留中心時常出現混亂,導致人們對安南船民頗有意見,執法手段也逐日嚴厲了起來,只要遇到就一定不會放過。
前世周佳嫻因為害怕傷人的事情暴露,帶著渾渾噩噩的李思詩跟著船民躲進了森林里頭,隔了好幾日才被警犬搜尋出來帶回警局,之后還因為沒有身份證明,又是在監房里折騰了好一通才聯系上舅父周佳運又累又餓再加上精神高度緊張地熬了那么久,怎能不損傷身體
但這次不同了她們的救生衣口袋里,就帶著早就用防水塑料袋裝好的身份證明。
于是李思詩便強拉著母親留在原地,并且還高聲呼救了起來,在慌亂逃竄的人群中甚是矚目。
警方當然也不是好糊弄的,在這之前也不是沒有過冒充遇難游客的先例,所以面對李思詩的呼救,他們也是沒有放下手里的武器。
舉著武器緩步走近,借著已經大亮的天色,便能一眼看出李思詩母女雖然模樣狼狽,但皮膚、神態都不像船民那樣黝黑暗黃目無神采,反而是別有一種養尊處優出來的細皮嫩肉觀感。
看起來確實不像是生活艱苦的船民,但出于謹慎起見,他們還是先出手拷住了兩人,然后才是準備帶回警局細查。
不過,由于李思詩兩母女的態度相當配合,因此拷住她們的老警員不僅也沒有為難她們,態度甚至還算得上是溫和。
同樣從船難里逃生的游客不算多,但也絕對不少,不過大多數人都是下意識地帶了財物,記得帶上身份證明的人不多,經過一番排查之后,李思詩兩母女以及幾個記得帶身份證明的機靈人很快就被安排在了休息室里面。
負責記錄她們母女的老警員問完了兩人,確認她們兩母女是真的因為家里生意失敗、然后就打算回港城尋親投靠之后,這便要動身去核對身份信息情況“請放心,等一切信息確認沒問題之后,我們就會通知你們的親人過來接你們回去。”
“多謝阿sir”周佳嫻趕緊和李思詩一起感謝了老警員好幾聲。
再經過一番聯系交流,確認昨夜的確有一艘客輪在大儒山附近出了意外后,警方便開始分出一部分人去開展搜救工作,另一部分則是留在這里篩查遇難游客和冒認游客的船民。
兩母女的身份證明相當齊全,再加上周佳嫻又是港城本地出生,本著照顧遇難同胞的心思,所以她們就是最快被安排妥當的兩個。
再次感謝了給她們送來熱飲和干爽衣物的女警員后,一個行色匆匆的身影,也終于是趕到了門口。
“家姐真的是你嗎”自從接到警方的通知后,周佳運就是急匆匆地丟下了茶餐廳的工作,一路搭車搭船輾轉趕來了大儒山這邊。
進門一眼就看到了多年未見的姐姐,饒是再怎么堅強的漢子也忍不住紅了眼眶“回來就好,回來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