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沿著湖泊,水分充足的北方上田,比如懷慶府、彰德府、岷州衛,沿著河流,通常是“田收畝皆十斛或八斛”,“大畝收三、四石。”。根據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明朝一石約為180斤稍多,一大畝在3畝左右。也就是明朝北方良田畝產在一石略多,約為200斤上下。
所以,這個時代天朝的北方旱田,產量為90200斤原稻,約34畝才能充分供養一名丁壯。這與擁有高產作物、位于熱帶地區、降水充足的湖區米爾帕相近。每畝米爾帕的產量為80斤玉米和菜豆,以及約200斤南瓜。
實際上,擁有玉米、南瓜、紅薯、土豆的美洲古文明,在糧食生產上,從不遜色于這個時代舊大陸的任何國家。這也是石器青銅的美洲古文明,能夠以不大的土地,廣泛供養起百萬到千萬級規模人口的原因。
而在這個時代的南方,精耕細作,一年兩收的水田,又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光景。最好的南方上田畝產極其驚人,是北方良田的45倍,與特諾蒂奇特蘭的水上浮田非常相似。只是這樣的產出,同樣需要大量的糞肥與河泥來維持營養輸入。
在種植兩季稻的兩湖地區,“附郭膏腴之田,每畝收獲不下五六石”。而在珠江三角洲,“粵田上者收十一籮或十籮,次籮,下者五六籮。”通常2籮為1石,廣州地區便是上田兩季畝收稻谷56石,近1000斤;次田4石上下,約600多斤;下田23石,約400斤。
如此算來,大明南方水田的畝產量在兩季4001000斤原稻左右。其中當然以下田最多,總的平均畝收約為500600多斤,1畝多水田就足夠供養一名丁壯。
看到這里,修洛特稍稍停頓,輕輕一嘆。
在這個新舊大陸還未溝通的15世紀尾聲,由于溫度、降水、作物和農業水平的限制,歐洲的畝產收獲,其實要遠遠遜色于近東、印度、天朝乃至古美洲文明。
在15世紀英格蘭諾福克郡的莊園記錄中,每英畝的小麥產量約為89蒲式耳,而大麥產量為67蒲式耳。每蒲式耳小麥約為54斤,大麥則為42斤,1英畝則為6市畝稍多。換算之后,就是每市畝僅僅產出4080斤谷物。而在氣候寒冷、山地貧瘠的北歐,這些糧食產量還要折扣上許多。
通常來說,中世紀歐洲每10畝地才能供養一名成年男丁,而每丁用耕馬鐵器,耕作2040畝,其中廣種薄收、兼種牧草。
在這個大航海初興的年代,整個歐洲畝產低下,又飽受瘟疫肆虐。總計的人口數量,也才約80009000萬人。其中,人口最多的法國不到1500萬,整個意大利和神羅,都各在1000萬左右。而殖民帝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在一起,才700800萬人。在耐寒的馬鈴薯傳入前,北歐人口極為有限。狹小的英倫諸島上,各地區相加也不過300400萬。同時期的丹麥、瑞典都在600萬人,而挪威僅300萬。
只有到發現美洲之后,航海家們獲得了高產的美洲作物,并在第一時間狂喜的帶回舊世界,整個歐洲才迎來了人口爆炸的16世紀,和文明迅速發展的新時代。
在玉米、紅薯、馬鈴薯和南瓜傳播的地方,貧瘠的山地可以耕種,田間的畝產提升數倍,新生的人口爆發式增加。而快速增加的人口,也同時了大殖民時代的基礎。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發現美洲點燃了歐洲初興的第一縷火焰。而美洲作物,是歐洲數百年大發展的道路中,最重要的一塊基石,也真正改變了整個世界
修洛特靜靜的凝視了片刻,無數未來的景象在他的腦海中閃動。他深深的呼了口氣,把一切埋入心底。猴子小心的看了眼殿下,只覺得殿下的眼中,有火焰在燃燒。
接著,少年王者繼續往下翻,終于來到他親自寫出的授田書冊。伯塔德和庫盧卡同時靠近,仔細觀瞧著上面的圖形與文字。
軍功晉升授田書,第一行有五個字,上面畫著一個手持武器的小人,旁邊是象征地位的戰衣,和生長作物的農田。
“所有社區軍校出來的青年,通過實戰檢測的民兵,還有部分強壯有力的奴隸,都可以加入封團,成為最基礎的青年戰士。”
伯塔德讀到接下來的第一行字。他不復沉靜,神色快速變幻,明顯若有所思。過了一會,武士長才低聲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