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立于銅犁前,肅然無言,唯有眼中的時光流淌。
熟悉的農業生產工具排成一排,一一映入眼簾,把他紛飛的思緒,帶回了近兩千年前的故國。那是一個和當今天下格外相似的時代,也是一個變革的時代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公元前578年的春秋,新的變革孕育之初。
“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這是公元前356年的戰國,商鞅第一次變法之時。
變法從春秋孕育,在戰國發生。這其中真正的根本動力,就是鐵器牛耕,農業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歷史的進程循環上升,社會生產力與社會制度交替前進。在今天的墨西加聯盟,在此時的湖中封國,修洛特已經參考商鞅變法,啟動了社會制度的變革。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來匹配秦漢般的制度革新,構建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基礎
在歷史邏輯的指引下,修洛特的治政思路非常明確。發展農業生產力,第一步便是控制封國土地,集中農業資本;第二步是編戶齊民,嚴格要求并鼓勵耕種,提高農業勞動力的投入;第三步就是普及青銅手工工具,提高木石農具的制作效率,并制造和應用新的青銅農具
漫長的先秦時代中,天朝擁有著高度繁榮的青銅文明。青銅農具出現很久,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卻沒有在黃河流域普及。這主要是由于青銅的貴重,和北方青銅資源的稀少。有限的青銅都被投入到祭祀禮器、軍事兵器和車馬器具中。相對應的,長江流域青銅資源豐富,商周時期青銅農具的制作和使用,就明顯發達許多。
“牛耕尚且遙遠,鐵器也遙遙無期。想要提高封國的農業生產技術,便只有堆積糞肥、建筑堤壩和應用青銅農具。”
王者的思緒從時光中返回。他仔細的打量著分門別類的農具。這些農具都出自他的回憶,并參考了老農們的意見進行修改。他還有許多后續的設計,尚且停留在圖紙上。
面前的農具分為七種,分別對應著農業生產中的七種活動。
“人力青銅犁,形如湯匙,擁有腳部踩踏的木板,常由一人使用。嗯,不錯,這制作簡單而堅固,可以被稱為踏犁。踏犁五日,可當牛犁一日,雖然極耗體力,卻已是最好的結果”
修洛特首先握住了新制的青銅踏犁,稍作查看,臉上浮現出笑意。這是第一種,也是最重要的,耕地整地農具。翻耕土地對于農業生產非常重要,能夠有效促進作物生長,提高產量。其中的原因很多。
首先,整土。平整土地、破碎土塊,可以方便在土層中播種。
其次,透氣。疏松過的土壤能夠提高透氣性,幫助作物的根系長深。
接著,均肥。耕地能把底層的肥沃土壤翻到表層,并掩埋上一季作物的殘余,形成新的肥料。
再次,除草。在播種前,除掉已經冒頭的雜草,打亂雜草的生長周期。在降水充足的熱帶美洲,快速生長的雜草會極大降低作物產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應對。
最后,除蟲。通過翻土把地下的蟲子蟲卵翻出來,并讓天敵生物和熱帶陽光把它們殺死。
正是有著這些好處,農業生產才會被稱為農耕,而鐵犁和牛耕的普及,才會對農業生產造成革新性的影響
天朝歷史中的犁,可以分為古老的人力踏犁,與常見的畜力犁。畜力犁又從漢代的直轅犁發展到唐后的曲轅犁,在轅頭安裝犁盤自由轉動,在犁箭上安裝犁評控制翻土深度,一直沿用到農業機械普及前。
修洛特的腦海中,仍然存有后世鄉村中的曲轅犁形象,大略理解其中的原理,能夠畫出圖來。只是,這種犁的好處必須配合耕畜才能體現。對于這個時代的中美洲文明來說,還是這人力的青銅踏犁更為合適。在犁前還可以掛上人力牽引的繩索,從而增加一人協助。
在青銅犁的后邊,還有同樣用于翻地的青銅耙,至于更為細化的耱、耖,卻并不在王者的記憶中。
與犁、耙并排的,是上部有木制耬斗、下部是青銅耬足的耬車。這是第二種播種農具,也就是古代的條播機。因為缺乏畜力,修洛特設計的是兩腳耬車,前端有一到二人負繩牽引,后端有一人推動。而為了與播種的玉米相適應,耬車的兩腳間距較寬,更大的作物行間距離。
接著是第三種,中耕除草農具。很簡單,其實就是青銅的鋤頭。修洛特只是看了一眼,就點頭繼續向前。伯塔德微微皺眉,這種農具,倒像是給農民分發的青銅武器。而最后面跟著的托爾泰克頗為好奇。他伸手耍了兩下鋤頭,眼中閃閃,思考著這種奇形的中長兵刃,究竟該如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