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五阿哥與六阿哥身上,不需要坐冷板凳的他們,一人來到禮部,一人來到工部。
說實話,兩人都有點不適應。
首先,禮部現在的主要工作是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側重點在于科舉與各種各樣的大禮小禮1。
不是說上面兩個不重要,他們很重要,科舉涉及人才,禮儀皇權鞏固。
而是其他都被邊緣化。
胤祉所在的清吏司便是測試邊緣化的其中一個,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2。
除了藩王上貢以外,平日里都閑的不能再閑,頂多搞一搞翻譯。
譯本還亂七八糟的。
胤祁的情商是對比胤祝而言,和胤祉相比,那就差太多了,否則不至于被叫做魔王之一。
他花了大概一個星期的時間整理資料,寫了一個長長的奏。
與胤祝不同點在于,胤祁至少記得自己還有上司,于是他先把折子給上司清吏司郎中泰楚魯,以及三位員外郎查閱,但胤祁覺得還不如不給他看。
泰楚魯是滿臣,還是有四分之一蒙古血的滿臣,這也是他能當這個禮部郎中的原因之一,但他漢語處于聽得懂但講得磕磕絆絆不說,瞧不起除了滿人與蒙人以外的全部人。
且不說不會外語的事情,讓一個把眼睛放在頭頂上的人
當外交部部長,不止外交部,還有一部分內交部,這么些年他如何干下的全靠這個工作清閑嗎
不是沒有人發現這些問題。
但泰楚魯不在意漢臣們的想法,更別說聽取他們的建議,他甚至連身為漢人的禮部尚書都只是泛泛之交。
他又與禮部尚書之下的一名滿人禮部侍郎十分交好,也正因此,再加上這么多年無錯發生沒事干也就沒錯,即便有一些上貢的事情,也把除了蒙古以外的任務甩手交給漢臣,或者與其他部門一起盡顯大清“禮儀”風范,平平安安混到現在。
這么一看讓胤祁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但轉念一想,把朝廷中的的滿臣與漢臣對比,漢臣的平均文化水平確實高于滿臣,很多滿臣最初任職都比較隨意,不像是漢臣真的硬考上來。
滿臣參與武舉出頭的人很多,但科舉真是寥寥無幾。
當然,要坐穩職位還是需要學習的。
比如納蘭明珠、索額圖別看他們常常爭得有點幼稚,這兩人可都是有才干之人,為大清的穩固都立下許多大功才有今天地位,很多無才干的人也逐漸被擼了職位。
不過總有一些九漏之魚,比如在清閑部門混的這一種。
泰楚魯雖不會說漢語,但書面漢字他還是認識的,尤其是五阿哥的表格這么一目了然,但他不認為他們部門需要費這些勁兒。
并且給予勸誡:“五阿哥還年輕,有些事情看不透徹,這等勞命傷財又幾乎一無是處的事情,不值當。”
“呵呵。”
當天下午,胤祁趁著向額娘請安,稍微咨詢了一下,又去見胤祉。
半個多月后,同樣是在月底,他上了兩個折子。
一個是他自己先前整理的奏折,稍作修改,另一個是把自己上司這些年犯下的兩個非常典型的錯誤案例給整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