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胤祉上奏前的半個月,不是沒有人勸過泰楚魯,與皇子對著來,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包括他的朋友禮部侍郎。
禮部侍郎頭都大啦。
他不管五阿哥強不強,在朝上掀起一波又一波浪花的一阿哥,連大阿哥他們都要暫避其鋒芒,豈是他能得罪的
泰楚魯卻很迷之自信,他不認為自己有什么問題,也不覺得自己有什么把柄讓人捉到,說到底,五阿哥不過是一個背靠兄長的魯莽青年罷了,不值得太過警惕。
禮部侍郎哭了:
你有多少能力你自己心里真一點數都沒有嗎
你都知道他有一個兄長
得得得,這種人自己還是遠離最好,得想個辦法把自己摘出去,講義氣也不是這么講的,當自己眼瞎。
在胤祁上交折子的第一天,康熙在早朝諸事結束后,又把兩份折一攤開來。
先擺出來的是列數清吏司禮部郎中泰楚魯的罪折。
當中舉了兩例。
一例與內政有關,涉及西藏。
首先來說,西藏這個地理位置比較特殊,以前的名字叫吐番,元朝時候,蒙古統治者因有相同信仰,賦予喇嘛在西藏的統治地位。
西藏雖然整體歸清朝政府,但有著非常高的自治權。
相當于允許他們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喇嘛也有多個派系,主要是寧瑪、薩迦、噶舉、格魯,這里具體且不議。
其中,最廣為人知活佛最早來源于薩迦派教主八思巴,因他在元朝立功,忽必烈封他為“西天佛子,化身佛陀”。
而噶舉派的噶瑪拔希卻選擇投靠蒙古大汗孛兒只斤蒙哥,蒙哥封他當國師,并賜予一頂金邊黑帽與金印;
在噶瑪拔希圓寂前,為保證噶舉派利益,提出轉世靈童之說,這種神秘緊緊抓住人心,非常符合神秘學之說,慢慢演變為他們的自由空間門繼承人制度。1
一直持續至今。
在清軍入關前,滿人便一直和西藏保持相對密切的關系;清軍入關后,、等人慢慢開始向大清進貢。
只是進貢不等同于忠心。
康熙初年,三藩叛亂期間門,康熙為了大清額穩定邀請一同出兵云貴川一帶,只是表面上點點頭,但沒有任何實際行動,甚至提出荒唐地把國土平分天下之說。
康熙當然是拒絕,而且暴怒,但因戰亂,不得不與之和解。
康熙一十一年間門,五世圓寂,這也意味著西藏在當前權力處于一個部分懸空狀態,桑結嘉措果斷地做出“秘不發喪”的決定,目的便是為了瞞住大清。
而泰楚魯的第一個失誤便是在此,他到現在也沒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