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些東西、有些場景是話語難以描述的,想象力與現實有差。
大清的一切對于李修竹來說都很特殊,有的東西符合他的想象,有些東西超出他的想象,總之,和荷蘭不一樣。
其次,李修竹對于未來生活是很忐忑的。
因為在大清,這里的人大多都會大清的官話,他的大清語言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他失去了語言優勢,還有一雙和當地人不同的藍眼睛,有的人甚至被他嚇到。
李修竹擔心自己被放棄掉,又不能很好的在當地生活。
忐忑十幾天后,他被安排到一個漂亮的小院里,院里種有很多五顏六色的花,還有池塘,像是有錢人居住的地方。
這里不止他一人,還有其他許多人,大多是本地的,白種人與黃種人的混血兒有且只有他一個,不過還有一個純外國人。
李修竹被安排在這里并不是干苦力活,而是讀書習字
李修竹不會以為這是大清的習俗,因他的父親不會識字,那一位叔叔倒是會,曾經說過他出海是為了兒子讀書。
而他竟然有學習機會
李修竹很是珍惜,他非常認真,但因基礎太差以及思維水平,學的并不算太好,成績距離吊尾車沒幾名。
但他還是靠自己努力識了許多大學字,而且聽說好多文學典故,那些書里面講的東西和表達的意思可真美好。
李修竹學的不好,但非常癡迷于文化。
等三個月后被安排語言相關工作,李修竹掙了錢,也會咬牙買一兩本漢文書籍,如癡如醉讀了起來。
不久又是第二次出海、第三次出海、第四次出海李修竹在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工作,地位一次次上升。
他不在是商船上的無名小卒。
馬佳蕓蘭從第一次見到這個名字開始,不斷從海商賬本與情報網上看見這個名字,也對他有了很深的印象。
她對于是否把李修竹加入海上基建篩選也是猶豫的,而最后讓她下定決心的是李修竹喜歡書籍的這個日常舉動。
馬佳蕓蘭讓人傳信息給阿瑪,給李修竹出了一張文學試卷,得出結論,這些并不是作秀,他是實打實對于華夏文化很有認同感,而且非常喜歡儒家的大同社會理想。
關于這一點,她也很詫異,這似乎成為了李修竹的信仰。
而遙遠的海邊縣城,李修竹在填寫那一張試卷時,也很詫異,而且敏銳地察覺到了什么,所以他一筆一劃寫的非常認真,真的是絞盡腦汁來填寫答案。
只是上交試卷后,卻未得到除了對錯以外的任何反應。
有點失望。
好吧,他的錯誤也的確不少,從這份試卷他又學習到了很多知識,知道了不少的書單。
但在大概一兩個月后,元宵節過后,李修竹收到一個任命,讓他從閩南地區入京,安寧伯要見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