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你媽炸地瓜丸子了?”
“哈哈,您鼻子真好使。”
“我都聞到糊味兒了,正想過去看看呢。”
不用陳凡帶路,趙大媽大步流星就往陳家過來了。
看見趙大媽過來劉雅麗如釋重負,指著盆里的地瓜糊:“您看我這地瓜丸子是不是淀粉放少了?”
趙大媽伸手指捅了捅:“沒問題。”
“那是怎么回事?”
趙大媽看看油鍋:“這鍋油算是廢了。”
“啊?”劉雅麗心疼不已。
“也沒事兒,放到一邊晾著,留著炒菜用。”
陳凡跟老媽一起把油倒到一邊的小盆里,再將鍋好好刷一遍。
洗好鍋,打著火,又重洗倒上一鍋油。
趙大媽在一旁指揮著。
“等等!等油溫起來點。好了!可以下了!”
劉雅麗用手將地瓜糊團成丸子下到鍋里,然后急吼吼地抓起罩淋,趙大媽連忙制止:“別啊!不能動!一動就散了!我明白了!你太著急了,丸子還沒成型呢,你一攪和可不就散了嘛!”
劉雅麗也恍然大悟:“是啊,我說怎么老不成個兒呢。”
經過趙大媽指點一番后,劉雅麗終于得心應手了。
周邊的街坊鄰居中,劉雅麗的廚藝算是比較差的。
老董家趙大媽擅長走油,老姜家劉姨擅長面食。
晚上的時候還特意送來各種面食,有的是魚的形狀,有的是壽桃的形狀,這些東西統稱駒。
上班的時候,大家帶的也多是各種面食和油炸食品。
其實,這個時期的人也沒有誰天天頓頓吃食堂。
哪怕單位補貼一部分飯票。
就像沒人會三天兩頭到飯店吃飯一樣。
到飯店吃飯大家都稱為下館子,是一件稀罕事兒。
主要原因在于此時整個社會對糧食、蔬菜、肉類等各種食物的生產能力還不夠強大。
人們用在吃飯上的錢跟工資的比例還是略高的。
80年代末,在東北地區,人們的工資已經比80年代初高出好幾倍了。
主要不是體現在基本工資上。你要回家問你爹媽說你那時一個月工資是多少,他們多半說五六十、七八十之類的。但實際上,遠不止這些。
因為從80年代中期開始,各個廠礦企業開始講經濟效益了,獎金一般都比工資高。平均下來一個月兩三百很常見。
不過,用在吃飯上的比例還是有點高。
下館子,一個人起碼得四五塊錢。
最便宜三塊錢只能喝一碗混沌,當然是大湯碗,干貨也比較多。
可混沌餡兒多半是五花肉。
這是當下最便宜的肉。
80年代以前,肥肉比瘦肉貴,所以有句話叫挑肥揀瘦。
80年代以后,老百姓生活漸漸提高了,人們更喜歡吃瘦肉,所以瘦肉開始比肥肉貴了。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這會兒社會的生產力大大提高了,豬也越來越肥了,瘦肉也就越來越少。
肥肉還能煉一煉油啥的,五花肉就不倫不類了,不良商家就用來以次充好。
這是飯店里,食堂也大致相當。
在食堂吃飯,略好一點的話,得兩三塊錢。
差一點的也不會低于一塊錢。
工廠不是學校,你不可能買倆饅頭躲在宿舍里沾大醬吃。
所以,大家時不時自帶飯菜到單位吃。
有時就帶點菜,到食堂買倆饅頭或買幾兩米飯。
“秀才!你看我家炸的鲅魚好不好吃?”
李青指著自己飯盒里的鲅魚塊兒說。
“嗯,我嘗嘗。”陳凡舉起筷子。
“我也來一口!”
冷不防,一張長臉伸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