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要擴的話,整個房子都得扒了,重新蓋,那也太麻煩了。
“謝謝啊!我再看看。”陳凡委婉地拒絕了。
其實,他這種臨街房很容易租出去。
眼下,南方來的小商小販很多,這種臨街的小偏廈子200塊錢都租的出去。
這邊在張羅著開藥房的事兒,另一邊國庫券的生意也沒停。
而且這會兒出門收國庫券比以前更省事了。
以前一趟能收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國庫券。
用大旅行袋裝錢,還得至少兩人成行。
眼下一趟也就能收到幾萬塊錢,撐死也到不了10萬。
一個公文包就搞定了。
陳凡、陳鋒和老范每天都是各跑各的,攢到五六十萬了再找個合適的交易中心出手。
這天,陳凡又回到單位上班,剛填寫一會兒分析報表,張桂花就湊過來。
“秀才!你要找地方開藥房是吧?”
“是啊,花姐你有地方?”
“嗯,我們家老濮他們公司有門臉準備出租。”
“姐夫好像是機電公司的是吧?”
“是啊。”
張桂花的丈夫是干部子弟,在市機電公司當科長。
陳凡極力回想機電公司眼下的狀況。
機電公司大概是85年蓋的五層的樓房,一樓用來當辦公室和門店,二樓以上分配給職工住。
“在解放廣場跟前是吧?”
“是啊,有50多平米呢,很敞亮。”
“我怎么記得那周邊都是買電機、買各種機械的啊。”
老溫在一旁忍不住說:“那里開藥房可不合適,周圍全是賣電機、水泵,還有各種五金產品的。”
陳凡也漸漸想起那周邊的情形:“在那里開藥房確實不太合適。”
孩兒他媽說:“最好能跟賣吃的在一塊兒。”
老孫想了想說:“民主街糧店地方那么大,他們要是愿意出租的話肯定行啊。”
辦公室的其他人也紛紛說:“那個地方肯定行,地段好,地方也敞亮。”
“應該愿意出租吧?他們糧店一天到晚都沒什么人,根本用不了那么大的地方。”
曾幾何時,糧店是一個城市中最重要的場所。
居民的主要口糧都從糧店里買。
它也承載了城市居民的喜怒哀樂。
一個家庭日子過得殷實不殷實,看看他的糧本,看看他每次購買的糧油便知道大概了。
可自從80年代中期以來,糧店便開始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雖然人們依然隔三差五來糧店購買米面油,但已經不限于此了,甚至是可有可無。
盡管如此,人們對于糧店的那種特殊的感情還在。
眼下,雖然滿大街都能買到各種食品。
但在老百姓看來,糧店依然是品質的保障,健康的保障。
能在這里開藥店,絕對是妥妥的啊。
“只是這種事糧店自己恐怕說了不算啊。”陳凡有些擔憂。
老孫說:“找老安吶!”
孩兒他媽也說:“對啊,老安的姐姐在糧食局當小干部,應該能幫上忙。”
老安外號安德羅波夫,也是制藥廠的一個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