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凡心中暗喜,連忙說:“嗯,我也覺得她為人處事差點意思。”
“沒事兒,經常鍛煉鍛煉就好了。”
“一輩子的事兒,我得好好考慮考慮。”
陳凡這就等于先給老媽打好預防針兒了。
……
隨著12月的到來,眼瞅著整個80年代就要過去了,陳凡不由得感慨萬千。
上一世,陳凡就很懷念80年代,可惜這一世回來只趕上個尾巴。
80年代之所以讓人懷念,是因為只有這十年才是真正開放自由的。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尤其像陳凡這種從21世紀回來的人,更是無比懷念這個年代。
在物質方面,80年代比70年代更加富足,在精神方面80年代也超過了21世紀。
陳凡1973年上小學,在此之前,他還上過兩年幼兒園。所以,對整個七零年代都記憶猶新。
這個時期大家都是低標準,貧富差距不大,但生活水準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最明顯的是吃的方面。
北方地區,糧食供應分粗糧和細糧。
粗糧主要是苞米面兒、高粱之類的。
苞米面兒辣嗓子,高粱不好消化。
但這是70年代東北非水稻、小麥主產區的居民們的主食。
細糧就是大米白面。
大米還好說,藍城本身靠近遼河平原,吃的都是新鮮的大米。
白面差距就大了,即便是精粉兒都沒法跟21世紀的普通白面相比,大多數時候吃的都是富強粉,一種有些粗糙的、發黑的面粉。
即便是這樣的細糧,各家各戶也不舍得天天吃,都是過年過節吃上幾頓,尤其過春節的時候,人們幾乎天天吃細糧。
會過日子的家庭,男孩子又少一點的話,細糧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像老董家那樣,趙大媽不會過日子,男孩子又多,細糧連正月初五都堅持不到,甚至為了搶一口富強粉饅頭都能打起來。
東北地區細糧少,副食、蔬菜也不豐富,最折磨人的莫過于入冬前的冬儲了。
冬儲蔬菜主要是白菜、蘿卜、土豆。
其中買白菜的過程不亞于一場戰斗。
倒不是說白菜產量不行,而是因為適合冬儲的時間就那么幾天。買早了容易爛掉,買晚了容易凍壞。
所以,一旦各個門市開始售賣大白菜時,各家各戶的男孩子就得動員起來,穿著軍大衣半夜排隊,爭搶不多的名額,動不動就擠的哭爹喊娘,甚至得從腦袋上爬過去。就跟后世限量發售某款手機一樣。
入冬以前,取暖更是個大問題,這是考驗老少爺們兒有沒有能耐的一個重要指標。
這會兒城里基本都燒煤了(也沒劈柴可砍了)。不過,很少有燒塊兒煤的。小城市里也沒有專門賣蜂窩煤的。大家都是面兒煤和著紅泥燒。
面兒是潮鮮來的,俗稱潮鮮粉兒。
紅泥就得自己到處去挖,一旦聽說哪里有紅泥了,大家就一擁而上。每年因為挖紅泥塌方砸死的總有幾個。
物質貧瘠,精神食糧也不豐富。
孩子們好點。
彈玻璃珠、彈瓶蓋兒、玩煙牌、推鐵環、玩泥巴……
大人就比較慘。
有不少二十多歲的青工還經常跟小孩子一起彈玻璃珠玩。
年輕人談情說愛都沒地兒去。
電影院里翻來覆去就那么一部電影。
他們只好在馬路上溜達來溜達去,俗稱壓馬路。
一直到70年代末,隨著電視的出現,人們的娛樂生活才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